万联网 , 罗艳 , 2021-04-15 , 浏览:5068

自2020年蚂蚁集团决定上市以来,关于其姓“金”还是姓“科”的讨论声议论不绝,如今来看,似乎已经尘埃落地。


 4月13日,阿里巴巴发布公告称,称蚂蚁集团在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全面对标监管要求,近期已完成整改方案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同时,蚂蚁集团14日也发布公告称,将以此次整改为革新契机,更加坚定立足小微、服务实体经济的定位,坚持科技驱动、守正创新、开放共赢的发展理念,自觉把企业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大局,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增强合规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努力为社会创造价值,为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4月12日,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金融管理部门再次联合约谈蚂蚁集团,至今已是第三次约谈,且每一次的约谈,备受市场关注。 2020年11月2日,四部门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时任总裁胡晓明进行了监管约谈,约谈的的结果——暂缓上市


2020年12月26日,监管部门对蚂蚁集团提出了整改要求,涉及支付、依法持牌、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完善公司治理、依法合规开展证券基金业务等五个方面。 对比第二次约谈,第三次的约谈的回复更为具体,直击痛点。


公告指出,蚂蚁集团将整体申设金融控股公司,实现金融业务全部纳入监管;支付业务回归支付本源,坚持小额便民、服务小微定位;申设个人征信公司,依法持牌、合法合规经营个人征信业务,加强个人资讯保护,有效防范数据滥用;将“借呗”“花呗”全部纳入消费金融公司,依法合规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金融消费者适当性管理;完善公司治理,遵守公平竞争的法律规则,规范关联交易,加强风险防控,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体系建设等。 不难发现,此次约谈重点颇多,进一步强调了金融监管的重要性。


 近年来,金融科技与平台经济快速发展,在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金融体系普惠性、降低交易成本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其具有跨界、混业、跨区域经营等特征,风险传染速度更快、波及面更广、负面溢出效应更强,不少产业互联网企业披着科技的外衣从事金融业务,金融风险正逐步加大,引起了监管部门高度重视。2020年12月,蚂蚁集团、腾讯、天星数科、陆金所纷纷下架有关产品,金融监管迎来最严时。 


在约谈蚂蚁集团后的记者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强调,要坚持“金融为本、科技赋能”,平台企业开展金融业务应以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为本,不能使科技成为违法违规行为的“保护色”。 同时,在监管部门约谈蚂蚁集团的过程中,其垄断与数据隐私问题被屡屡提及。一直以来,蚂蚁集团旗下的支付宝等app的隐私相关问题都饱受诟病。一般来说,支付宝通常都会优先推荐自家的支付方式,不仅是系统默认支付方式,有的还会一直弹窗提醒,甚至在一些应用上支付宝还会直接限制第三方支付。在数据隐私方面,支付宝依仗自己信息垄断的地位,侵犯他人隐私、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违背了市场公开竞争的秩序……种种迹象均在表明,缺乏了监管的支付宝正在野蛮生长。


 此外,风险底线仍是当下重要的监管内容,本次约谈也指出,要坚持金融活动全部纳入金融监管的理念。另一方面,对于蚂蚁集团到底是金融公司还是科技公司的属性,目前也有了定论:蚂蚁集团将整体申设金融控股公司,实现金融业务全部纳入监管。 目前,金融监管已是大势所趋。潘功胜表示,金融管理部门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继续支持民营资本依法开展金融科技活动,依法保护产权,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民营资本的市场活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简而言之,强力监管只是手段,健康发展才是目的。企业只有主动拥抱监管,其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注:部分资料来源中国银保监会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相关新闻

返回
顶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