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经济前行的道路上,泛海集团寻求自救——实业造血能力不足,反用高杠杆的资金来凑。
从2015年起,泛海集团提出打造以金融为主体、以产业为基础、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产融一体化的国际化企业集团的战略发展目标。
然而,11月2日,泛海控股披露,公司控股子公司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境外附属公司两期票据发生违约,相关抵押物被接管。泛海控股的公告显示,两笔到期票据本金余额合计达25.65亿港元。这一与票据、金融相关的“爆雷事件”可谓是基于“真实”债券背景、金融领域的“风控教材”,引发广泛的关注与热议。
从房地产转向金融版图:通过高杠杆不断实现资本扩张
其实,卢志强除了是中国泛海控股集团的董事长,还是现任民生银行副董事长,泛海集团、泛海建设集团董事长,中国泛海国际投资以及联想控股董事。由此,他被市场形容为“中国资本市场的深潜的一头巨鳄”,并被称为“八大民营金融家”之一,一手建立了千亿“泛海系”商业帝国。
他先从山东潍坊科委机关辞职下海,到创建山东泛海集团,再拓展到房地产开发等领域,最后转型和立足于金融版图。1988年,卢志强在北京注册成立中国泛海控股,注册资本高达40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其注册资本从40亿元人民币到200亿元人民币。1996年2月,卢志强就参与发起设立中国第一家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民生银行成立。直到2000年,泛海持有民生银行1.3亿股,占总股本的9.42%,他成为了民生银行的第二大股东,正式踏入金融行业。
根据野马财经报道,泛海集团主要有四大融资来源,依次为定增配股与发行债券、循环股权质押与关联贷款、信托通道和股票投资。比如,卢志强于2006年高票当选民生银行副董事长之后,其关联贷款高达42亿元,“泛海系”独占其中近80%,占民生银行净资本的19.57%,远超银监会规定的10%。
在金融行业向民间资本开放的市场时机里,卢志强动作更是频繁,通过收购民生银行、民生人寿、民生担保、民生典当等金融机构的股权,让一系列“民生”机构成为自己最强大的资金后方。在2014年至2017年里,短短的三年内,包括中国泛海和泛海控股在内的泛海系,耗资逾400亿(证券行业120亿元、信托100亿元、保险90亿元)。与此同时,也拿下了银行、证券、基金、信托、期货等含金量极高的金融牌照。“泛海系”也由此成为了一个庞大的金控帝国。
就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时,为了减免暴风雨对泛海集团的资金损失,卢志强开始“左手换右手”,加大杠杆,变卖和收购资产,实现资金回笼。具体来说,他通过变卖民生银行的股份进行套现,把泛海控股的股权分拆打包,在阿里拍卖进行司法拍卖,转手巨资收购美国某公司,将大量资金回笼。
实业造血能力不足,泛海集团、民生信托就地踩雷、爆雷!
然而,这种“套利套汇”的金融套路不过是一种缓兵之策。尽管通过这种金融套路,泛海集团能够不断加速发展金融业务,但是,由于市场多重的变化以及现金流断裂的巨大风险,到最后,即使泛海集团不断变卖资产,来解决资金链的问题,回笼的资金仍旧难以堵住债务缺口,导致泛海集团债务累累。在2021年上半年,泛海控股总负债达1362.88亿元,有息负债占比近半,但货币资金仅163.94亿元。
俗话说,纸包不住火。泛海集团通过“套利套汇”为企业打造资金链,却在日积月累下与实体经济背道驰行,背负累累债务,最终曝光在大众视野中。俗话又说,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与泛海集团本身的金融套路、资金方民生银行、民生信托等金融机构和境外附属公司密切相关,并有迹可循。
自2020年6月爆发的武汉金凰珠宝百亿假黄金质押事件轰动全国,该假黄金质押事件涉及金额高达百亿元,而民生信托的融资规模为40.74亿元。由此,这一事件成为泛海集团坍塌的导火索,就此散发出引燃泛海集团资金链的火药味。
另有银行卷入仿中建五局萝卜章下的供应链金融事件。民生信托以不法分子私刻的公章签订的《型材买卖合同》为资产包,发行了至信1095号供应链金融产品。据报道,至信1095号项目做了6期,首期成立于2020年7月31日,产品期限为15个月,成立总规模为1.848亿元。
民生信托接连涉及“汇源果汁案”“仿中建五局萝卜章事件”、“新华联债券逾期事件”等多起供应链金融踩雷事件,因踩雷事件产生的纠纷超过了150亿元,终于将泛海的债务危机暴露在了公众的视野当中。
近26亿泛海系票据逾期事件,更是彰显泛海集团在同样的金融泥沼重蹈覆辙。
《关于境外附属公司债务相关情况的公告》显示,2018年12月,公司境外附属公司泛海控股国际金融发展有限公司向 Spring Progress Investment Solutions Limited发行了不多于11亿港元的票据,并以其持有的境外附属公司中国通海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股票、泛海控股国际投资的全部股权及旧金山项目作为抵押物,由中泛集团提供担保。该票据已到期,本金余额约11.69亿港元。
2019年3月,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境外附属公司泛海控股国际有限公司向海通国际金融服务(新加坡)有限公司发行了不多于14亿港元的票据,并以其持有的境外附属公司中泛控股有限公司股票、旧金山项目BVI控股公司泛海控股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及旧金山项目作为抵押物,由泛海控股境外附属公司中泛集团有限公司提供担保。该票据已到期,本金余额约13.96亿港元。
由此可见,泛海集团逐步走向金融版图的至暗时刻。在笔者看来,其真正原因在于,即使卢志强带着泛海集团以及泛海系公司风风火火地走在金融赛道上,却剑走偏锋,以高杠杆的金融方式,以变卖资产回笼资金,并非基于真实贸易,凭着企业本身的造血能力,让逐步走向产融一体化的光明大道。
穆牯
作者
More News »
国内领先的供应链金融智慧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