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8日承兴国际控股爆出34亿元的“雷”后(拓展阅读:诺亚财富踩雷承兴国际暴跌20% 应收款供应链金融来源指向京东),供应链金融行业喧嚣四起,风波未平。
仅仅数天后,7月11日,中原证券2.4亿资管产品“踩雷”福建闽兴医药应收账款事件被曝出(拓展阅读:突发!又一起供应链金融大案,中原证券2.4亿踩雷闽兴医药应收帐款),短期内的密集“爆雷”将供应链金融推上风口浪尖,在引发众多纷议的同时,金融人士们纷纷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展开探讨。其中,这些发声尤为引人注目。
1、宋华: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产生不仅仅来自于供应链运营,也产生于参与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
宋华指出,要理解这一事件发生的根源,以及未来如何有效防范,需要深刻认识供应链金融活动中的风险,尤其是主体风险产生的机理,以及实践中存在着哪些欺诈现象,进而针对性地进行制度以及供应链金融风控体系的建设。
从供应链金融风险产生的来源看,供应链金融风险的产生不仅仅来自于供应链运营(即由于环境、供应链业务活动波动或不确定性导致的金融风险),而且也产生于参与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这类风险与供应链运营中决策者风险不同,后者是因为决策者的能力所限产生的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风险来源,而参与主体机会主义则是参与交易或交换的各方为了追逐自己的利益而损坏他人,违背约定的规则而导致的风险,是一种主观的行为因素。这种主观的机会主义的产生是源于供应链经营中事前和事后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
从近些年供应链金融活动中发生的欺诈现象看,事前机会主义行为是行骗方在借贷之前为了从金融机构套取资金而实施的欺诈性行为。实践中存在着虚构贸易、一女多嫁以及自保自融等形态。
供应链金融有别于其他资金借贷的重要一点,便是其资金融通的基础是供应链上下游所形成的交易结构和贸易关系,因此,为了套取资金,有些主体采用虚构贸易实施所谓的贸易金融。
宋华表示,事后机会主义行为、套税、重复虚假仓单等也是传统的供应链金融欺诈现象,应从风险源头进行了解和把控。
(宋华:人民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供应链金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作者。来源:首席供应链官)
2、吴思进、陈盛东谈诺亚触雷供应链金融:监管?科技?谁能堵上风控漏洞?
诺亚财富爆雷事件对做好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控有何启示?陈盛东认为,首先,应收账款融资不能从供应商出发只能从应付账款出发,从核心企业出发;第二,存量的应收账款附带了太多价格条件,导致确权很难,只有重构的有前置约定的应收账款,才能顺畅实现真正的确权;第三,传统的通过应收账款转让通知确认的方法已不可持续,要从根本上变革确权方法,通过技术与模式创新,激发核心企业确权的内驱力,使核心企业从被动确权变为主动确权,在金融行业里引入多银行共认的金融级企业级电子签章系统,规避红头印章可能带来的操作风险,实现确权的可穿透检查。同时应该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监管,一方面是对应收账款进行逐笔确权,不能打包确权;二是对涉及大金额的应收账款融资加强核查,因为真实的应收账款都是几百上千万,大金额的应收账款往往虚假。
吴思进认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存在的痼疾一直以来都有被关注,可借助科技手段做好风控。如借助区块链技术可追溯、数据不可篡改的特性,将供应链金融业务和区块链技术相结合的讨论和尝试在过去三年时间里层出不穷。如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系统就是其中一种解决方案,这种方案的逻辑是,基于强大的区块链底层,让应收账款从核心企业开具之时就已经确权并上链,再在各级供应商间流转和到金融机构融资,路径清晰不可篡改,可完全追溯应收账款的来源,保证每一笔交易合同的真实性、合法性,使得金融机构和供应商无法造假;同时,通过强大的身份认证、电子签章技术,第三方数据交叉验证等技术,实现供应链上的动态风险监控,形成穿透全流程的可信数据,并且大大提高了供应链融资效率,形成了一个良性的供应链金融生态体系。
(陈盛东:上海策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思进:杭州复杂美科技有限公司CEO。来源:掌链传媒)
3、柚子投资一PE与供应链金融:金融是如何玩陷的?
公众号“柚子投资一PE与供应链金融”在“深度挖掘:承兴这颗雷是怎么炸的”一文中对承兴国际及其关联方博信股份进行了分析和解读。文中指出,承兴国际自2018年开始做供应链金融,做了近 20 个省市,60 余家下游客户,84%在华北。看来就是做了几个大户,新闻扯到京东,估计主要是做了经销商供货给京东的垫资业务;坏账1.4亿,高达10%。
在分析为什么诺亚会被坑的部分,该文认为:(1)看重信用主体,不看重贸易实质。只要弄明白博信股份是一帮新手来手机行业里玩放贷款的事情,就应该知道有问题。再找圈里人问下就明白,3.8%的毛利,42天,这些不正常的指标就不能判断。到底是贸易性融资,还是融资性贸易了。(2)有风控之名,不行风控之实。供应链金融的风控核心就是要控制住贸易主体,只有主体才能控货、控钱。放款后啥都不想管,只做贷前审批,那很容易被个假冒京东的人就给忽悠了。这其实和信用周期到头没啥关系。
(3)专业的金融人才,对行业不专业。诺亚和信托都是专业的金融人才,熟悉地产和政信类资产,但供应链金融是分行业的,不同行业之间都有门槛。既然你是用贸易形式来做金融,不懂这行贸易明面和桌下的潜规则就是被宰的。前面就有亏了300多亿的中铁物资和上千亿的钢贸。
(来源:柚子投资一PE与供应链金融)
4、《商学院》杂志:诺亚财富34亿踩雷背后,第三方理财“风控造假”如何破
商学院BMR在“诺亚财富34亿踩雷背后,第三方理财“风控造假”如何破”一文中指出,在业内人士看来,诺亚踩雷承兴国际控股“骗局”背后,折射出当前金融机构不小的风控漏洞。北京某资深风控人士向记者分析此事:歌斐资产有可能没有尽到完全的调查职责,没有对相应的信息进行审核。但是,应收账款债权融资也确实存在造假成本低的现象,风控只是通过表面或者合同来进行判断,很难获得真伪。据他介绍,目前财富管理公司的风控主要还是尽调为主,大数据涉及的很少。而应收账款类供应链金融的风控在他看来是比较难做的,他表示:“应收账款的确权是其中难点之一,这个和核心企业有关,和服务场景也有关。上游相对好做点,下游很难做。”据他介绍,一般是核心企业作为付款方确认上游企业的应收账款。
据他讲述,通常情况下,应收账款供应链融资的风控重点考察的是上下游的供货协议、增值税专用发票还有到期付款通知书。除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外,其他的文件很容易“造假”。说到造假,他说,如果上下游串通一下还是有可能的,所以目前核心企业的存在还是很有必要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胡德宝认为,诺亚财富“踩雷”承兴国际,暴露了公司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不足。他说:“在选择为承兴国际提供供应链融资时,诺亚财富未能识别出该公司伪造的与京东的业务合同,可能导致巨额损失。”在胡德宝教授看来,对于一家金融机构而言,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其持续、良性经营的必要条件和保证,公司应当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机制,从业务前期尽调、立项,到决策、执行,再到投后管理,都需要把风险管理落到实处,做好风险规避与风险控制,尽可能减少及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
(来源:《商学院》杂志)
结语:金融科技发展到今日,我们必须承认,供应链金融帮助很多贷不到款的小企业获得了快速回笼资金、快速周转的发展机会;与此同时,在经济下行周期,再强的技术手段可能也抵不上故意欺诈的意愿、内外勾结的内控风险。
自上而下灌溉不到的地方,或许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破除人与人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的信任障碍,重新搭建融资闭环。供应链金融的前路有坑,但同时也有光。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万联网综合整理
万联网综合整理
作者
More News »
国内领先的供应链金融智慧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