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业务作为银行的一项传统的资产业务,一直以来都以较为灵活的应用受到市场的关注。银行的票据业务是建立在商业信用基础之上的,是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的结合;同时,开办票据业务可以促进商业信用的票据化,加强对商业信用的管理,为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搞活经济创造条件。
近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与浦东新区政府共同研究制定《关于金融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 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支持中央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举措在浦东率先落地。二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实实在在地服务实体经济。三是支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新高地。四是支持发展总部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发展。五是优化金融发展环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指导意见》的出炉是政府对票据市场的看好,有媒体甚至将其称之为“票据的又一次腾飞”。
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票据业务作为供应链金融使用最多的支付工具备受瞩目。银行向客户提供的票据托管、委托收款、票据池授信等一揽子结算、融资服务,既适用于票据流转量大、对财务成本控制严格的生产和流通型企业,也适用于对财务费用、经营绩效评价敏感并追求报表优化的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
但是,与此同时,银行在票据业务上的违规事件层出不穷、屡罚不止。
(图源:银保监会官网)
万联网记者在银保监会官网发现,10月15日,辽宁银保监局对兴业银行沈阳分行开出高达2250万元的巨额罚单,原因是该行“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办理票据业务”。2250万元的巨额罚单成为近年来因票据业务问题遭到最大处罚金额之一。
违规办理票据业务在银行界并不少见,近年来银保监会官网及媒体公布的处罚接连不断。21世纪经济报道称,经不完全统计,今年1—7月,银保监系统开给商业银行的罚单中,涉及票据业务的罚单有57张,罚没金额共计3387.6万元。
(部分票据违规事件一览;图源:万联网整理)
值得注意的是,万联网记者发现,在部分票据违规事件中有不少是因票据中介兴风作浪导致的风险事故。
2016年1月22日,农业银行发布公告称,农业银行北京分行票据买入返售业务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经核查,涉及风险金额为39.15亿元。该事件系某票据中介机构以“一票多卖”的方式从银行内套取资金:在农行以买入返售方式做了票据转贴现业务的情况下,票据中介在银行内部人员的帮助下,用报纸替代了涉案纸票,并将纸票卖给了另一家银行。
该案件牵涉范围包括五六家机构,涉两个买方、过桥,以及中介。2017年,北京银监局分别开出京银监罚决字〔2017〕1号、19号罚单,以同业票据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为由,对中国农业银行北京分行罚款合计1950万元;并且对涉案人员给予行政处罚,其中有4人终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
除开“买入返售+一票多卖”的形式,某些游走在灰色地带的票据中介还发展出了一条完整的交易链条:开票,背书转让,村镇银行贴现,寻找资金行、过桥行。骗过各家银行的秘诀在于“包装术”:在开票环节,票据中介便以自身旗下两家公司为出票人和承兑人,开出无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接下来,通过中介公司控制下的村镇银行进行贴现;再将这些票据包装进资管计划,使其成为一款资管计划的基础资产;最后,将这个资管计划转让给第三方,套现离场,即可溜之大吉。
在纸票风险案件频发的情况下,银行业开始向“无风险”的电子票据方面发展,电子商业汇票业务迎来了大幅增长。但电子票据即意味着绝对安全吗?事实上,即使是电子票据也可能无法逃避“作假”。2016年发生的一起10亿元级电子票据大案,揭示了其中暗藏的风险:2016年7月,上海晋歌实业有限公司、中能源电力燃料有限公司冒用焦作中旅银行名义进入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从而得以从事冒名承兑行为,并骗取了巨额票据贴现款。
从积极层面来看,国家对电子票据的进一步规范和监管也在加强中。在今年7月30日,针对电子商业汇票的买断式贴现业务,上海票据交易所发布了《上海票据交易所贴现通业务操作规程(试行)》,为该业务制定了更为详细的规范;同月,北京银保监局印发了《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票据业务的监管意见》,针对当前北京地区票据领域违规问题进行规范,规定严格禁止票据直贴业务资金违规回流至贴现申请人任一前手,对于存在违规回流情形的,机构不得为同一贴现申请人办理新增业务。
商业票据的发展与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紧密相关,商业票据的签发缓解了买方的资金压力,同时卖方拥有商业票据,既拥有对于签发方的票据金额索取权,也可向金融机构用作质押,获得流动性。在风险频发的形势下,银行如何把控好风控环节,实现票据与供应链金融的融合健康发展,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
万联网综合整理
作者
More News »
国内领先的供应链金融智慧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