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联网 , 金秀青 , 2021-12-07 , 浏览:5659

日前,一则“28亿存款被莫名质押”的消息在网上流传开来,之后掀起众人舆论。


存入银行的巨款突然不翼而飞,被银行告知竟然拿去质押?


吸储放贷是银行获取利润手段,却未经当事者同意擅自挪用客户巨款?


打着央企名义进行借款融资,东窗事发后被人揭露背景作假?


三方人马三方说辞,谁是无辜者,谁又是设局者?28亿存款放入银行不翼而飞,到底谁在说谎?


就在大家对此一事探寻真相时,针对济民可信在网上的言论,就在昨晚,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第一次针对此事接受了采访,并公开说明。


33亿存款放入银行 其中28亿不翼而飞



江西有一家大型药企集团,名为江西济民可信。


据相关媒体报道,济民可信旗下两家子公司无锡济煜山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山禾药业”)和南京恒生制药有限公司(下称“恒生制药”)先前存入银行28亿,之后,却被银行告知存款被质押担保无法取出。


按照济民可信方说法,被贷款质押担保的公司与济民可信或其两家子公司没有丝毫关联,而更诡异的是,这笔贷款完全是在当事人完全不知情情况下进行的操作。


挪用客户巨额存款的银行是叫渤海银行南京分行,而接受这笔巨款的人则是华业石化南京有限公司(下简称华业石化)。


综合可知,即江西济民可信旗下这两家子公司将28亿元人民币放入渤海银行南京分行,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将存款进行了质押为华业石化票据融资,其中5亿元更因华业石化无法还贷而被银行当作质押物划扣。


8月19日,山禾药业获知有人冒充公司人员在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的柜台办理存款质押手续,要求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立即报警。次日,济民可信发现存在银行的28亿元已被质押。


随后,渤海银行南京分行营业部总经理助理管鹏程,在向济民可信提出的“解决方案”中,表示希望济民可信能够允许,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继续将山禾药业的5亿元存款作质押,担保华业石化从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的贷款。


这一提议遭到济民可信方拒绝。


8月25日,由于华业石化未能按时还款,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划扣了恒生制药4.5亿元的担保存款。


于是,9月3号,济民可信报警。


双方各执一词  案情陷入罗生门



报案之后,此事经过舆论发酵,迅速蔓延至公众视野。


10月24日,渤海银行发布声明称:在与相关企业日常业务办理过程中,我分行发现企业间异常行为,已向公安机关报案,依法寻求司法解决。我们郑重承诺,将一如既往坚决维护客户合法权益,保障客户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秩序稳定。


晚间,济民可信借助微信公众号平台发文《六问渤海银行南京分行》,并同时公开与银行交谈的录音和录像等,与银行就此事进行对质。


银行方面曾称:“在与相关企业日常业务办理过程中,我分行发现企业间异常行为”。


而济民可信称:“存款本来是用于其新冠治疗新药项目建设和日常运营的流动资金。存款业务是公司与渤海银行的首次交集,此前双方没有任何接触,也并未同意将存款转化为纸质存单,也没有为他人办理过任何质押业务。”


当事者没有同意办理质押业务,银行方面却又已经办理了此项业务,并且28亿存款确实为另一公司做了担保。


这当中究竟哪一环节出了问题,或是哪一方在说谎?


由此,牵扯出了此事最后一家公司,即华业石化,华业石化是参与方,也是直接的受益者,到底谁在说谎,华业石化或许能为大家揭开答案。


启信宝数据显示,华业石化成立于2019年,原名润港石化南京有限公司,法人代表王军,为华之业能源全资控股。后者为北京华昌置业有限公司全资控股,华昌置业又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100%控股。


但在9月26日,中国石油官网发布的《关于北京华昌置业有限公司未设立下属企业的声明》显示,华昌置业与华之业能源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出资、隶属、关联或实际控制关系。


换言之,这家打着国企名义的公司,实则被人打假了。


就在舆论一边倒时,11月4号,渤海银行突然接受了媒体采访,就此事公开说明:


“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济民可信系收取了来源于华业石化系的三倍于我行存款利息的额外收益。其他信息也显示出:济民可信对此事是知情的,并非其对外声称的单纯的存款客户。当前,公安机关已受理报案并开展调查取证工作。对于此事件中涉及的质押资金,我们将严格按照司法机关的调查结论及最终结果,依法处理。””


关于渤海银行南京分行、济民可信、华业石化三者之间的故事暂时告一段落,等待警方的一番彻查时,此次罗生门事件的真相或许才能水落石出。

渤海银行事件真相未名,但值得我们深思


渤海银行、济民可信、华业石化这三者之间的案件,事情真相还并未揭露。


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高级分析师许书川认为,此次事件对我们供应链金融人有三个重要启示:一是一定要闭环,业务链、作业链全程要闭环;二是要特别防范串谋,供应链金融多数大案都是串谋造成的;三是要防范对大企业主体信用的盲目信任带来的风险。


那么如果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的资金“放”出去从而赚得收益:首先,怎么能确定银票最终会留回到我们手中?如果能留回我们手中,因为闭环了,对我们产生的实质伤害是相对较小的(起码本金是安全的)。如果银票不留回我们手中,我们唯有相信用款方的强信用,相信其能够及时还款,那么如此巨额资金,我们只凭其是央企就可以放松警惕?


第二,供应链金融特别需要注意串谋风险,往年的串谋暴雷事件真不少,武汉金凰事件使十几家金融机构踩雷近200亿,上海电气及十几个供应链公司可能踩雷近900亿......串谋风险是高智商犯罪,最难防控,尤其是经济不好的环境下。


总结下来,经济不好的大环境下,主体信用越来越失效;串谋风险大,交易机构的设计(交易信用的把控)也不能“形式主义”;人工的操作也越来越不可信,技术对企业内控管理越来越重要。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相关新闻

返回
顶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