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联网 , 肖海 , 2022-04-15 , 浏览:6321


4月9日万联网线上学习营邀请到了小硕数科CEO华硕担任此次课程的授课老师,对于华硕老师的详情介绍,万联网此前对他进行了专访,详情点击:小硕数科创始人华硕:科技创业公司的CEO 、热爱徒步的旅游“博主”。华硕老师带来的授课主题是产业数字化背景下的供应链金融产品设计,实践案例+干货知识,让大家更通俗易懂的理解供应链金融产品如何落地实施。陶行知曾说:“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知识都是靠累积,才能形成质变,华硕老师的此次课程也会帮助大家拆掉思维里的“墙”。


产业互联网与供应链金融产品设计的底层逻辑


华硕老师认为产业互联网是传统产业加上互联网化的工具,互联网于当前而言并非是一个新兴产业,现在更多的功能是承担了工具的属性,产业才是基础。做的比较好的产业互联网平台会一直深耕于供应链环节,所以产业互联网是产业+互联网,并非是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只是作为工具在使用。


同时华硕老师重新定义了产业数字化,是产业加工具和解决方案,工具的存在更多是为产业和具体场景服务的,所以企业的产业数字化升级,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套软件,而是要结合实际的场景,去设计一套解决方案,然后为业务端服务。


简而言之产业互联网和产业数字化升级是一个还未被定义但潜力巨大的赛道,产业数字化升级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套软件,而是以终为始,和自身运营场景深度结合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华硕老师以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醒大家要注意无论是数字化项目,还是供应链金融项目等的落地,都会碰到很多实际问题,首要理解金融本质上是一个服务行业,所有金融都是基于某些实体而存在的,是并不能独立而存。


华硕老师认为供应链金融产品设计与创新的底层逻辑第一方面是:1.金融的本质是经营风险;2.金融的创新本质就是寻求在相同场景下通过不一样的工具、方式和能力获得差异化的风险定价;3.供应链金融数字化高度依赖于企业业务场景的数字化。


底层逻辑的第二方面是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是基于三个场景之下的,分别是:应收、应付、存货。华硕老师重点给大家分享应收部分,同时还提到了应收与应付背后的风控逻辑是完全不一样的,应收更偏向于做数据风控和流程管控应付,应付是没有改变风险承担的主体,而应收在本质上是改变了。对存货来说,最重要的是价格波动,因为价格不稳定的流通货去做存货时,价格是很难预测与处理的。所以应收、应付、存货三者虽是从属供应链金融的种类,但风控手段、工具与逻辑是完全不同的。


华硕老师还提到toB与toC是不同的,toB注重挖掘已有客户的潜力,并且还有自己的区域半径,所以在底层逻辑上二者是不一样的。那么供应链金融是为赚取利差还是为客户服务?华硕老师认为是以客户服务为主要因素,所以提高满意度和交易额才是关键。


在产品设计的底层逻辑方面,华硕老师认为有五点主要内容:1.如何兼顾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赊销本质上是非常重要的业务工具,赊销业务的两个管理部门分别是业务和财务,且双方视角天然对立;2.产品设计如何最大化帮业务赋能且最小化增加业务部门的额外负担;3.如何利用好数字化工具;4.系统如何兼容自有资金与外部机构资金;5.如何寻找金融业务规模的临界点。


产业+金融如何达到1+1>2的效果?


华硕老师在组织的搭建与交互的部分中,提及业务作为最懂行业和客户的部门,是通过金融部门这道桥梁来链接财务部门,所以金融部门作为桥梁尤为重要。这三个部门之间形成共识,才能保证业务长期健康的发展。重要是让三方共赢,从而达到业务规模扩大的目的,最基础的事情是系统之间数据的连接与实施。


在产品设计的风控逻辑部分,华硕老师讲到产业+金融如何1+1>2?不能只关注产业视角,风险控制也很重要。风险控制本身是一门学科,所以风控和建模是其关注的重点,产业链条中的角色与价值;不同角色的供应链体系;不同角色和规模客户的数据表现;不同数据维度的差异化赋值;非数据层面的评分机制都是需要注意的方面。


产业+金融1+1>2一定是基于产业的视角,产业的数据源结合金融的建模能力与风控手段,还有金融机构的三方数据,共同的组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华硕老师认为是要做1+1>2的事情,并非是1+1<2的事情,如果设计出的内容是1+1<2,说明并没有把金融与产业的视角结合在一起,只有产业+金融的视角与能力才能达到1+1>2的结果。


华硕老师还提到了如何避免信息孤岛,首先要利用好信息化的工具,掌握实时数据信息,任何完美的模型没有实时数据的支撑,都是空谈。所以在做数字化改造时,是需要看其数据的底层,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点。最后华硕老师认为未来产业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会成为发展趋势,期待在这个赛道上涌现出更多优秀企业。


课程的结尾华硕老师以某行业龙头上市公司供应链金融产品从0-1的落地过程为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帮助大家更好的梳理了干货知识。期待下一次线上学习营,我们再次相约~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相关新闻

返回
顶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