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峰 , 董峰 , 2022-11-30 , 浏览:5186

2022年5月,佛山中金圣源等部分铝锭仓库发生虚开仓单和重复融资的风险事件,众多托盘商凭“仓单”无法提货,给相关企业造成巨大损失,对产业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影响。8月,又爆出秦皇岛港价值近60亿元的铜精矿被不法贸易商“一货多卖”的事件,造成多家进口商大额资金损失。这些让人回想起2012年上海钢贸和2014年青岛港事件,同样是通过虚开仓单、重复质押骗取境内外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贷款,表面上是传统仓库道德风险的再次爆发,但究其根源,背后是国内长期以来在商品实物交收体系建设方面的短板。如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上述风险事件必然会周期性爆发,影响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就商品领域而言,中国最大的优势是实体产业基础带来的现货贸易和终端消费体量。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商品底层实物交易、清算、确权、融资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我国争夺大宗商品定价权、参与全球规则体系重塑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仓储物流行业为整个商品流通市场提供日常基础性服务,实际承担商品实物的保管和交收职责,甚至是部分监管背书的功能。然而由于国内大部分仓储物流企业主体信用能力较为有限,且受到各种内外部制约,客观上无法完整担负起属于市场基础设施范畴的职能。从中国商品市场生态体系全局的视角,除现有仓储物流企业主体的维度外,还缺乏一整套以统一市场为立足,以交易为核心,以数字化为特征的基础设施体系。当前亟需建设全国性商品实物交收体系,以类似资金大额清算系统的定位职能和服务模式为全市场商品实物现货交易提供必要的确权和监管功能,从而更好地承载实体经济的正常流通和循环,确保贸易与金融活动的安全。

 

仓单1.0和2.0历史发展沿革及其局限性

 

仓单作为权利凭证,是贸易融资时的重要凭据,在供应链金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纵观国内仓单融资发展历程,以2012年钢贸事件和2014年青岛港事件以及2022年佛山仓库铝锭事件爆发为分水岭,分别经历了仓单1.0和2.0两个时代,代表了行业在面对市场风险自发寻求解决方案并不断迭代的过程,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总体仍属于阶段性的探索,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存在诸多局限性,导致很多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一)仓单1.0时代——银行输出监管

 

仓单1.0时代的重要关键词是银行货押融资和输出监管。2000年左右,以原深圳发展银行为代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率先与仓储企业开展合作,由仓库为银行提供输出监管为主的第三方服务,凭借款人持有的仓库出具纸质单据为质押物,银行以此为借款人提供融资服务。经历十多年的发展,仓单质押融资成为各家银行重点拓展的业务板块,以原深发展为例,仓单质押业务最高峰曾达到2000亿的日均规模,占到全行业务总额的40%左右。

 

随着业务规模的逐渐扩大,仓单1.0的问题也随之出现。首先,受技术手段限制和风险意识不足影响,银行完全依赖于仓库对仓单名下的货物进行监管,对仓库准入和贷后的仓库盘查环节浮于表面,缺乏对仓库有效的实质性监督管理。其次,仓库行业利润及从业人员收入与所保管的货值不成比例,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发生道德风险的概率较高。此外,各家银行对仓库和仓单的标准各不相同,缺乏全市场共同的标准规范和流通处置渠道,发生风险后的应对手段严重不足。2014年爆发的青岛港事件,仓单虚假重复质押让商业银行付出惨痛代价,很多银行因此停止了仓单融资业务,至今未能恢复,这也印证了以输出监管为主的仓单1.0无法满足银行金融机构贸易融资持续规模化开展的风控条件。

 

(二)仓单2.0时代——交易所标准仓单

 

仓单2.0以期货交易所交割库的标准仓单为代表自青岛港事件后,行业各方普遍对仓库主体筛选更加严格,期交所交割库的标准仓单被公认为安全等级最高,以国企为主的托盘商基于期交所仓库开展大量仓单融资业务。期交所通过“评估准入+担保”的方式认证交割仓库,同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交割仓库签发的期货标准仓单承担连带责任。一旦仓库发生问题,期货交易所有权对仓库取消交割库资质,会对仓库的市场口碑和业务流量造成很大影响,无形中起到监管威慑的效果。

 

从本质上来讲,仓单2.0属于仓库分级管理的产物,仍寄希望于通过管“人”的方式,即通过对仓库的事前严格准入和事中巡检、事后追责等手段对仓库主体进行风险管理,缺乏基于数字化体系全程连续的有效监管,没有真正穿透到底层对商品实物及商品货权进行实质管理,其风控实质依旧建立在仓库自身信用的基础上。近期涉及仓单虚开的部分仓库也是期交所交割仓库,暴露出仓单2.0并未从根本上解决1.0时代的问题。同时,完全依赖于仓库自身主体信用实际上限制了认证仓库的数量,制约了业务底层资产的范围,注册成标准仓单的规模体量极其有限。以有色金属铝和铜两个最大的品种为例,全市场期货标准仓单加总市值余额约在几十亿规模左右,且大部分用于冲抵期货保证金,并没有真正发挥出融资功能。归根到底,期货交易所作为衍生品交易所,没有真正反映实体经济的供给和需求,不适合独自承担打造商品实物融资基础设施、连通金融和实体的角色。

 

(三)传统仓单融资的深层问题

 

总体来看,无论是仓单1.0还是2.0,通过依赖仓库主体信用无法避免仓单融资的风险事件发生,根本原因还是针对以下几个风险点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1. 传统仓单始终存在操作风险。传统仓单数字化程度低,制作、变更、注销等环节均由仓库内部操作人员手动完成,其造假难度和成本较低。同时,仓库内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虽然现在有些仓单已经替换成电子仓单,但还是需要人工输入,与纸质仓单并无本质区别。

 

2. 货物真实性无法确认。由于缺乏数字化手段,无法直接穿透到底层对商品一一映射对应进行实质管理。无论是传统纸质仓单还是交易所标准仓单,提供的都是断面式信息,无法根据商品状态的变化而实时变更,无法对从工厂、仓库、物流到海运提单的全周期生产和流通过程信息进行不可篡改的记录,仓单对应的货物真实性无法保证。

 

3. 货物货权不清晰。目前的仓单没有交易链条的时间轴信息,往往依赖分别审查线下贸易合同与仓库单据,很难做到真正的三流合一,导致仓单持有人无法追溯仓单货物流转的来龙去脉,容易因货物由于前手原因导致货权有效性受到威胁。一旦出现一货多押的情况也往往缺乏举证依据,无法实现排他性的货权证明。

 

4. 仓单法律地位不明确。境外仓单的法律地位相对较为明确,仓单可作为和提单并列的物权凭证,在经济活动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国,目前来看仓单还只是作为提货凭证,并未独立地发挥经济功能,在动产质押监管业务中作为质物清单以提供辅助作用。仓单本身没有加载三流合一的交易信息,无法描述其本身的交付取得过程,因此不能表征货权,导致在出现贸易纠纷时法律边界不清晰。仓单实际成为物权凭证还需法律全方位予以规定。

 

回顾1.0时代和2.0时代,可看出仓库是唯一直接参与货物确认及货权佐证的机构,而仓库自身的天然短板限制,造成其无法承担起市场基础设施的角色重量。如果不对上述根本性问题提高重视,尽快加以解决,类似上海钢贸和青岛港等风险事件仍会继续发生,造成企业的交易、信用、仓储、物流、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妨碍产业竞争力,最终影响到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依托现货交易所打造数字化的仓单3.0货权体系

 

传统仓单融资中暴露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由于单纯依靠仓库的主体信用,仓单仅由仓库单一出具,缺少强有力的体系支撑。随着近年来平台线上交易、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成熟,整个行业应尽快启动共同建设仓单3.0体系,有针对性地解决前述问题。

 

为进一步化解仓单风险,提升数字化管理能级,需要多方市场主体共同搭建仓单3.0体系,即通过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手段对仓单底层实物及仓单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发挥现货交易所在登记确权等方面的重要功能,由交易所提供三流合一的货权佐证,以及与保险公司及保购企业合作覆盖风险事件发生的尾端风险,以这样一个统一的平台化基础设施为行业提供整套的解决方案。

 

(一)仓单3.0需具备的要素特征

 

1. 物联网技术全面应用。仓单1.0和2.0对物联网技术的认识和应用仅停留在仓库加装摄像头和仓库监控大屏等“表象”,仓单本身未实现数字化。仓单3.0应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仓单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

 

一是穿透底层。物联网数据应该穿透到底层货物,利用不同传感器交叉验证对物理实物的重量、规格、货位号等关键信息生成结构化数据,避免人为输入可能带来的操作风险。

 

二是实时连续。通过传感器对底层货物状态进行实时连续的数据提取和结构化,不再是某个时间断面的数据表征,并能够根据商品状态的变化而实时变更,形成连续的状态表征。

 

三是数据传递。仓单数据由传感器直接生成和输入,借助边缘计算和算法训练进行实时处理,有效降低存储和传输成本,通过结构化数据无障碍、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传递,防止人为污染。

 

2. 区块链“去中心化”。仓单1.0和2.0都是以仓库或者交易所为核心主体的“中心化”仓单,无法引入更多利益相关方直接参与,风险容易形成单点集中。仓单3.0应依托区块链建立去中心化的机制,调动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仓单生命周期各项操作。

 

一是分布式。仓单由多个利益相关方,包括产业链上下游、仓库、保险公司、融资机构、交易所等共同参与创设签发,不再依赖仓库主体单一主体进行仓单操作。

 

二是共识机制。采用联盟链的形式,仓单信息由联盟链各方共同治理和维护。包括仓单的过户、质押、解质押、注销等环节,均由各方共同基于共识来完成信息维护,任何一方不得单独篡改。防止黑箱操作和信息孤岛。

 

三是溯源功能。区块链自带溯源功能。基于隐私计算等加密技术,现任仓单持有人或者利益相关方可以通过零知识证明等方法,通过仓单自带的动作时间戳,发起对仓单溯源信息的确认。

 

3. 完整的交易证据链。仓单3.0应加载货物本身的货权证据链,来帮助仓单进一步表征货权。现货交易所可发挥天然的登记确权功能,通过CA认证、线上签约、线上结算、线上交收等方式有效实现交易、结算、交收三流合一,杜绝线下“非交易过户”行为造成的货权瑕疵。交易方面,应包含货物真实的贸易合同以及开票的信息记录;结算方面,应包含资金结算的转账记录和相关凭证;交收方面,应包含货物本身交付的相关单据信息,包括运单、物流轨迹、出入库信息等。同时,作为第三方的他证信息,可向工商、税务等主管部门及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独立的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核依据,改变过去由买卖双方直接提供贸易合同和纳税凭证自行举证的困境。

 

4. 尾端风险管理。仓单3.0应该通过引入保险和保购机制,对“最后一公里”的尾端风险进行覆盖。

 

一是保险兜底。通过上述物联网、区块链、三流合一证据链等风险缓释手段,可有效降低仓库道德风险、司法查封等问题的发生概率,更重要的是依托仓单3.0体系,第一次有可能对相关风险进行完整的追踪计量,为引入商业保险解决融资机构关心的兜底问题真正创造条件,将剩余的尾端风险以仓单一切险的形式予以承保。

 

二是保购处置。针对金融机构在发生违约时处置变现货物的需求,仓单3.0体系下可结合现货交易所场内交易服务引入行业内有能力的保购方,对仓单流动性进行兜底,形成闭环的融资解决方案。

 

(二)依托现货交易所打造仓单3.0核心基础设施

 

对照上述特征,仓单3.0生态体系的建设,需要现货交易所作为核心基础设施进行搭建,来制定、实施和监督仓单3.0相关的各类交易规则,以及承担起跨部门的组织、协调和沟通工作,尤其是涉及不同监管机构的联动合作。

 

1. 仓库物联网改造最好以现货交易所发起。过去由仓库方、产业方发起的仓库物联网改造项目,由于发起方本身存在的利益相关和道德风险,无法真正满足融资业务的风控要求。而现货交易所作为中立的第三方市场基础设施,没有行业利益,不存在道德风险。同时现货交易所也是市场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可以让银行等机构回归使用方的身份,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入,也解决了之前银行对仓库监管要求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2. 区块链仓单适合由现货交易所牵头创设。联盟链的发起方最好是有公信力的第三方。产业各方由于存在竞争等因素,往往无法自发性形成联盟链机制,而现货交易所可以利用第三方的中立身份和市场公信力,牵头协调各方利益,打破原有的信息孤岛。区块链的分布式簿记的规则制定方也适合由现货交易所来牵头,有助于打造出一个完全公开透明化的社区生态。

 

3. 三流合一的证据链可由现货交易所直接提供。场内交易、清算和交收本来就是现货交易所的标准服务,而交易所出具的相关凭证得到银保监、税务、工商、海关、人民银行、外管等监管机构的认可,可以作为金融机构贸易背景真实性判断的重要依据。如前述,原先出现贸易纠纷时买卖双方往往需要自证,再由银行审核,而现在可由交易所作为第三方他证。

 

4. 保险和保购需要现货交易所作为重要利益相关方发起推动。仓单安全直接关系到交易所的商誉风险,因此由现货交易所统一与保险公司开展合作推出仓单保险,有利于向全市场提供统一和标准化的保险服务。除针对自然灾害、货物灭失等常见的风险事件外,仓单保险更重要的是针对仓库的保管责任、权属纠纷等风险事件进行兜底,包括仓库等主观责任,员工的监守自盗,针对保管货物项下的货不对版,货权纠纷引起的提货不着等;另一方面,为缓释保购业务的各类操作风险,保购业务需要基于现货交易所场内交易规则进行设计推动。

 

 

依托仓单3.0标准规范建设全国商品现货清算基础设施

 

针对近年来不断发生的仓单虚开事件,包括仓库、贸易企业、金融机构在内的行业相关方一直有强烈的呼声,迫切希望能够有全国性的基础设施,来解决频频发生的仓单造假问题。仓单3.0标准规范的适时推出,对于帮助市场树立秩序,恢复产业上下游信心,打通金融与实体有着积极的作用,长期也必将彻底解决行业的痛点,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1. 确保货物真实性和安全性,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仓单3.0体系通过物联网技术对底层物理货物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实时连续的数字化,并通过区块链技术对仓单信息进行不可篡改的记录,保证了货物与仓单的对应关系和状态安全。基于此,企业可以跳出原有仓库白名单限制,完全从经济最优角度选择仓储地点和进行供应链筹划,更无需各自投资建设自有仓库造成资源浪费,有助于企业聚焦主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 保证货权清晰性和唯一性,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依托联盟链公示和交易所生态进行货权登记,结合交易所线上交易、结算、交收的三流合一凭证,仓单3.0体系将首次把仓单从简单的提货凭证升级为货权凭证,解决动产确权的老大难问题,大大降低实体企业原有的尽调成本和货权的底层风险,有助于企业扩大交易对手范围,促进生产要素更加大范围高效流通,也可满足企业内部对交易合规性及财务审计的要求。

 

3. 依托完整的交易后服务体系,解决企业融资难题。通过提供真正意义上从交收、结算到保险、保购的实物结算体系,不仅金融机构最担心的“虚开仓单”、“重复质押”等风险可以得到彻底缓释,能够真正做到以实际流通的底层现货资产而非企业的主体信用做为金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根本依据,同时利用仓单3.0的保险和保购服务,可解决仓单安全性的尾端风险和金融机构对仓单处置的风控需求。金融机构可以放心将数字仓单作为优质的抵质押品,实质性降低授信主体的准入门槛,或者通过资产证券化形式打通公开市场,解决实体企业的融资难题。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贸易流通型企业这三类企业,能够达到精准滴灌的效果。

 

2022年3月25日,《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打造统一的要素资源市场”。基于仓单3.0标准规范建设全国性的商品实物交收体系,对于我国构建统一市场,畅通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国内双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依托现货交易所建设该体系,通过为行业提供真正贴近市场和服务实体产业的产品与服务,也将为稳增长及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

 

1. 构建统一市场,带动优质产业资源聚集。依托现货交易所建设仓单3.0体系作为商品市场高效流通的基础设施,能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保障和核心载体支撑,促进商品要素资源有序流转,不断降低商品的交易成本和隐性的信用成本,推动商品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资源配置高效公平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带动上中下游优质产业资源进一步聚集和高效流转,能以真正市场化、商业化的形式有效吸引商品贸易聚集,实现交易市场价值的最大化,拉动内外贸增长,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 打通金融和实体,探索服务实体经济新模式。通过现货交易所“三流合一”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货权清晰性的问题,推动银行和金融机构打通可靠风控条件下支持实体的重要途径,帮助企业特别是传统信贷逻辑下很难获得融资的中小企业和贸易商解决资金链的后顾之忧。未来仓单3.0标准规范的确立和普及将能够彻底盘活中国几十万亿级的现货商品资产,使之转变成银行金融机构和公开市场能够接受的标准化、数字化资产,不仅能极大地解决实体产业的融资难题,推动实体产业高质量发展,也能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共生共荣的良性循环,走出一条与西方金融资本不同的路,真正体现金融工作的人民性。

 

3. 带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催生创新商业业态。依托现货交易所平台,牵头生产、加工、贸易和终端消费企业以及仓库、物流企业、保险公司和银行金融机构等共同构建科技应用体系,打造完整的商业闭环,形成持续的商业驱动,能够倒逼大量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升实体产业竞争力。不仅将影响和改变企业的经营理念,催生出智能制造、数字工厂、委托加工等模式;还将吸引一批评级、保险等资产服务机构,保购、再保险、CDS(信用违约掉期)等交易服务机构,以及做市商机构等供应链服务主体,带动产业链资源形成区域性中心;更能为科技公司带来大量ToB端的应用场景,引入更多的产业物联网新玩家。借助市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优化,产业互联网将迎来全新的发展周期,完全释放出我国统一大市场的优势和实体产业的红利,为未来10-15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2035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新生动能。

 

作者:董峰,深圳前海联合交易中心总经理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董峰

相关新闻

返回
顶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