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看2022年供应链金融三个创新与突破
宋华:2022年供应链金融市场是机会与挑战并存的一年,在疫情冲击之下,一方面供应链金融对于产业和企业的促进愈加显著,各级政府、各行各业都通过有效地应用供应链金融带动和促进企业纾解脱困、持续发展,一到十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到了28.7万亿,比2021年同期增长了近10%。
此外,在这一年供应链金融市场得到了有效规范,供应链金融市场有了良好的发展秩序,这可以从2022年9月国办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30号文)中得到体现。
但是,另一方面,企业的资金困境,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现金流挑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2021年中小企业现金循环周期达到221天,比2020年190天增加了31天。北证123家企业2022年第二季度现金循环周期为129天,第三季度上升至179天,这些数据均说明供应链金融仍然处于攻坚克难的阶段,这其中固然有疫情冲击、国际贸易形势复杂的影响,也有一些固有问题没有有效根治解决的原因。
应当讲,经过这一些年不断地尝试和发展,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供应链金融实践显现了一些新的创新和突破。这些创新和突破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汇来概括,即协同推动、数字信用和多元目标。
协同推动指的是不同的机构和组织之间、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甚至地方政府等管理部门开始紧密合作,协同打造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产业企业提供综合性的供应链金融服务,这一推进方法不同于以往企业层面或金融机构自身推进供应链金融,其协同合作既能够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和能力,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产业集群和园区中的众多中小微企业。
数字信用指的是应用数字化技术强化供应链运营中参与主体的信用刻画和管理已经成为目前供应链金融开展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因此,围绕供应链金融活动开展一系列从硬件到软件的建设,已经是各行各业打造数字基础设施的主要举措。
多元目标指的是有些领域开展供应链金融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是帮助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运营资金,而且开始关注培育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及产业供应链安全与韧性。诸如,微众银行开展的科创金融便是这一目标的具体体现。
二问关注供应链金融政策发展的三方面
宋华:应当讲,最近一两年出台了一系列的供应链金融政策,这些政策对于促进供应链金融稳定、持续、有效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好的规范作用,这是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制度保障。
总体上看,这些制度政策对纠正过去这些年借供应链金融名义大行牟利之实,甚至危害产业企业的行径起到了制约作用,特别是2022年国办的30号文、2021年底国资委出台的104号通知、2022年银保监发布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等。这些对一些不当的金融行为予以了严格规制。尽管这些政策的效果还要看具体落实的进度,但是可以预期这些对供应链金融良性发展一定能够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未来的政策发展我认为需要关注三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规范不当的所谓“供应链金融”活动,特别是借助于信用流转以及其他名义,变相占压上下游资金,或者对核心企业财务公司做“二银行”的行为予以限制。
二是政策的推行需要兼顾监管与创新并举,政策一方面要规范市场行为、营造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也需要创新突破原来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窠臼,诸如二类户问题、包括如何兼顾地方金融机构不能跨区域经营与供应链金融活动广域化的矛盾等等。
三是政策之间的协同也是供应链金融持续发展的关键,特别是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内涵越来越广义化(即供应链金融不仅仅是解决企业运营资金,而是综合性的金融活动系统服务产业),往往会涉及到不同的管理机构,诸如基于供应链业务或资产形成的ABS、ABN等,这就需要管理部门之间协同,形成体系化的管理政策。
三问供应链票据与供应链金融发展
宋华:2022年新一代票据系统上线对于促进供应链金融规范、高效运行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新一代票据系统实现了票交所系统交易直连,支持票交所系统创新功能,包括与票交所直连、票据分包、自动提示付款等功能。
这一系统上线实现的主要功能有:一是规范了近年来不尽规范的企业信用流转业务,便于在有效运行、管理的体系下,实现企业信用的多级穿透,真正缩短了供应链企业之间的支付结算周期;二是有利于合理、高效推行金融活动业务,借助于该系统能够将更多的商业银行引入系统中,为需要资金的企业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三是有利于有效的管控风险,新一代票据系统把企业主体信用核查、贸易背景验证等各类信息融入到标准化的产品中,这不仅能证明票据的真实性,更对供应链信用以及根据该信用有效定价提供参照。
未来供应链票据将会随着运营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规模化发展而产生质的变化,一方面供应链票据将成为一种高品质、高信用的票据促进供应链交易中的支付清分,进而成为企业间结算的重要手段,并且也将成为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撑,从而使得供应链金融从原来依靠核心企业真正转向专业服务化平台;另一方面,供应链票据的发展将会进一步带动交易函证的规范发展,打造高品质的供应链资产,进而延展到更为广泛的金融服务领域,诸如反向资产证券化。
四问看央企国企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
宋华:如今很多企业都在注册增资保理公司、搭建供应链金融平台,这无疑说明大家都意识到了供应链金融的重要,通过保理公司或供应链金融平台为自身供应链体系中的合作伙伴,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这本身无可厚非,因为大型企业最了解自身的业务以及上下游的情况,通过提供合理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或服务,不仅对企业自身的发展非常重要,而且也能有效促进上下游的发展,帮助解决资金问题。但是这些平台的建立应当是建立在全面数字化服务和有效对接更多金融机构、提供更为丰富、更多选择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垄断和强权基础上开展的供应链金融。
换言之,大型企业应当建立一体化的数字供应链,实现业务的数据化,同时协助将数字业务化,将整合高质量的、多元校核的数据穿透给投资方,将更多、更低利率的资金引流到产业供应链中,助力供应链高质量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讲,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定是逐步脱离自建封闭式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向更为开放、更专业化服务的供应链金融平台转化,否则各个企业都自建体系,不仅投资巨大,而且也不利于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降低社会性交易成本。此外,中小微企业也会因为面临纷繁复杂不同的体系和平台,增加了企业运营和享受金融服务的代价。
五问看产业平台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宋华:最近一些地方围绕自身的产业集群或者产业园区建设了供应链金融平台,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创新。事实上,这类立足产业特色、政企银多方协同的供应链服务与金融平台,正是我们目前需要发展的方向,这样做一方面能够立足本地产业服务本地产业,能够将金融服务精准滴灌到当地产业发展中;另一方面由于将政府管理数据、供应链运营数据、园区数据以及各类社会数据很好的整合,实现了更为有效的风险管控体系,也有利于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推动合理的数据共享交易。
当然,这类平台还需要夯实基础,即这类平台首先应该立足于整合优化产业集群供应链,实现当地产业或者园区的高质量发展,如果产业或园区没有能够形成高质量的运营链、创新链、人才链,供应链金融也将失去坚实的根基。
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平台是供应链金融的基础设施,也是这些年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它不仅让资产管理和动产融资更加透明化,也实现了流程化、体系化的风险管理和责任追溯。在此基础上,推动供应链金融的确会解决这些年存货融资遇到的巨大挑战。
当然,仅仅是该基础设施的建立还不足于彻底解决存货融资或仓单质押面临的问题,这些年这一领域之所以出现很多暴雷现象,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于货权与物权往往不统一,此外,很多行为无法及时有效地知晓和管理。因此,如同曾经提及的那样,真正要解决这一问题,还是需要建立三可信,即可信的交易链、可信的资产链、可信的行为链。只有这三个方面真正确立并且融合起来,物的信用才能形成。
六问怎样避免大宗供应链金融“一女多嫁”风险?
宋华:这一现象之所以反复出现,还是因为我们三位一体的信用体系没有建立,事实上,人民银行发布的226号文解释的非常清楚,供应链金融开展需要建立主体信用、数字信用和物的信用。
我的理解是数字信用是建立在全面数字化基础上的供应链交易信用,也就是我们能否清晰地知晓和把握供应链交易运营各个环节、各类要素的真实状态,而且我们能够获得的信息数据是实时、透明、不可篡改、可信赖的;而物的信用还不仅仅指的是静态的物,而是流动中的物,也就是能够全面清晰地把握供应链资产的变化、移动、转换和增值,显然,这需要从流程的视角,系统掌握资产的来龙去脉;同样我对主体信用也有新的认识,这里指的不仅仅是主体征信或者信用刻画,而是能全面了解、判断供应链各主体的行为特征和行为规律。
显然,只有这三个信用同时确立,才能解决存货融资或仓单质押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七问如何看市场对存货融资或仓单融资参与积极性不高?
宋华:这个问题与上面的问题相一致,如同我们提及的那样,主要的问题是一方面由于没有清晰的把握交易链,以至于难以确立货权的真实状态,特别是做到交易与实物资产的唯一锚定。此外,由于没有确立资产链,导致即便能够看住仓库中的商品,也没有办法确定货物究竟是谁的货?处置状况如何?应该是什么资产?资产将会发生的变化是什么?更何况目前大部分仓储管理粗狂,精细化管理不足;另一方面行为链管理的缺失,也会让金融机构望而却步,因为你无法知晓其行为是否恰当?是不是应该做此行为?等等。
因此,要想破解这一难题,就需要从三链融合入手。当然,需要看到的是解决三链,包括物的信用,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业务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这里既包括资产的规范标准,诸如形态、质量、装载单元等等,也包括物流的规范标准,如仓单、运单、提单、面单等;二是流程化问题,即仓配运转的状态、运输、出入库的系统化流程管理等等;三是物流网络与布局问题,即物流的网络状况、多级库优化状况等。只有上述点线面都实现,物的信用才能真正形成。
八问如何平衡场景方、资金方、技术方?
宋华:很难说谁最重要,我的观点是都重要,这是因为供应链金融本身就是多利益相关方协同的产物,没有场景方,供应链金融就成了无本之木;没有资金方,供应链金融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技术方,供应链金融就成了穷本极源。因此,只有三方能够通力合作,才能真正推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场景方需要将供应链运营的根基打扎实,形成高质量的产业供应链,能够抵御外部环境的负面冲击,形成强韧、稳定的产业运行体系。资金方提供根据产业的需求,提供灵活、定制化、低成本的资金,同时采用更为有效的手段管控风险。而科技方则需要深入到产业中理解产业运营的逻辑,整合各方各环节,应用行之有效的科技手段,帮助产业企业实现供应链数字化,进而融通金融活动。
目前大多数金融科技公司遇到的挑战在于过于关注数字技术本身,将自身无意识当中视同技术服务商,而忽略了从产业的视角来思考如何帮助产业各方提升效率、产生价值。科技方的未来不仅仅是提供灵活、定制化的数字技术方案,更是需要协同企业和产业建构数字知识网络,提供行之有效的数字治理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九问供应链金融运作过程规范很紧迫
宋华:各协会出台的有关供应链金融行业的标准非常重要,这是供应链金融的基础设施,前期供应链金融发展中出现了鱼目混珠的状况,大量不规范的行为充斥着行业,以至于很多企业和行业对供应链金融产生了很多误解,包括最近频繁暴雷的事件,严格意义上讲,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因此,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确立供应链金融运作过程中的规范标准变得十分急迫。
目前,最为重要的是规范信用流转业务、供应链金融平台建设标准和数据治理体系建立。关于规范信用流转业务在前面已经提及了,供应链金融平台建设标准这是目前需要规范的体系,目前各行各业、各类机构以及各地区都在建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对于具有一定公共性质的服务平台,需要探索平台的基本框架、基本技术标准以及所具备的基本功能等,否则各行其是一是会导致良莠不齐,二是会使得平台与平台之间难以沟通,形成新的平台孤岛。另外一个需要规范的是数字治理体系,即如何获取数据、整合数据、应用数据,此外,各方的数据权限是什么?什么是可以交换的数据?数据隐私与应用的界限在哪儿?等等,这些如果能尽快出台,将有利于金融科技的稳定、持续发展。
十问未来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四大趋势
宋华:2023年将是供应链金融蝶变的年代,也就是供应链金融将从单纯追求金融活动规模化发展转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转向专业化平台运作、更加关注多元业务形态、更加强调生态均衡发展。
第一,从基础设施建设看,在夯实产业供应链以及产业互联网基础上,强化产业数字化建设将成为各行各业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技术赋能、多元数据整合、政企银多机构数据协同的管理局面。并且在确保数字安全前提下,逐步推进产业数据共享和交易市场将成为供应链金融数字化的发展方向。此外,加强产业以及金融市场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也将是供应链金融基础设施的关键,特别是随着各行业协会以及各地方政策强化标准化建设,将会逐步廓清供应链金融运营环境。
第二,从运作模式上,完全由某个核心企业推动供应链金融的形态尽管仍然会持续较长时期,但是这一模式的局限性将会越来越为各方认识,因此,推动将封闭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转向更为开放、更为专业化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将成为大势所趋。我们已经看到,这一年来,已经有些央国企力图将自身的科技服务平台推向市场,突破自我服务的限制,转向越来越社会化服务。当然,如何走向开放、专业化的服务平台是各方苦苦思索、探索的问题。需要指的是政企技银四方协同合作的专业化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将会得到更为广泛、迅猛的发展,这样不仅仅是能整合各方资源能力,更能够在提升本地产业质量,强链、补链、固链、延链的基础上推进供应链金融创新。
第三,从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形态上看,一方面供应链金融开展的目的将会从目前解决企业运营资金拓展到更多关注产业供应链现金流优化,换言之,推动和开展供应链金融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企业运营资金短缺,而是为了产业资金流的健康发展。所以,在这种状况下,供应链金融就不仅仅是融资的手段,更是一种战略性工具和途径。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的产品将会逐步从目前以应收应付为基础的保理、反向保理延伸至订单融资、合同融资、在途融资等多种形态。而且越来越会推动其他金融工具、金融业务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融合。当然,存货融资和仓单质押等原来受制于管理体系欠缺而难以大规模发展的金融业务,也会随着数字化体系的建设,以及行业标准的规范完善,而呈现出逐步发展的势头。
第四,从供应链金融发展关注看,有两个趋势是值得探索的,一是围绕供应链安全、稳定和韧性建设的供应链金融。从这一视角看,供应链金融对于安全韧性有两层含义,首先企业资金流的稳定本身就是供应链安全韧性的表现,通过应用供应链金融,能够保证产业资金安全稳定。
第五,此外,有效的供应链金融,对于打造安全韧性的产业供应链具有重要的促进赋能作用;二是围绕双碳目标而开展供应链金融也是今后发展的新趋向,即一方面借助供应链金融引导各方协同降碳;另一方面通过更好地把握企业碳足迹和降碳行为,提供更为有效、成本更优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
来源:中物联金融委 编辑:伍锋 雨亦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中物联金融委
中物联金融委
作者
More News »
国内领先的供应链金融智慧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