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中小企业研究院 , 罗煜 , 2023-01-05 , 浏览:5342

2023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正式实施的第二十个年头。该法明确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职责。二十年来,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特别是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发展普惠金融”后,发展普惠金融成为一项国家战略。经过多年的推进,我国已经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普惠金融政策体系。在政策的不断支持和市场的积极探索下,得益于金融科技发展的助力,长期困扰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逐步解决,融资可得性极大提升,融资成本显著下降,为支持中小企业、保障就业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体来看,近年来我国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方面主要取得了以下成就:

 

一、信贷可得性大幅提升

 

鉴于间接融资是中小企业首要的融资渠道,我国普惠金融政策的主要着力点在于提高信贷可得性、扩大融资覆盖面、降低融资成本。中国人民银行采用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等多种政策工具支持银行业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银保监会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制定明确的中小微企业贷款目标,建立综合的考核框架,实行差异化监管,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激励银行进一步扩大小微贷款业务;二是鼓励银行针对不同群体探索创新新型抵押贷款;三是完善多层次多样化的银行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四是改革银行机构组织架构并优化信贷业务流程。随着金融科技发展,金融机构依靠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开展普惠金融业务,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改善风控能力,降低信贷成本。上述举措显著提升了中小微企业的信贷可得性。2013年到202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从17.62万亿元上升到50万亿元,年均增长率14.55%,服务小微企业户数从1050万户增长到4456万户;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达到58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从2018年的9.4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三季度末的22.9万亿元。小微企业不仅信贷可得性提升,融资成本也持续下降,贷款年平均利率从2018年的7.34%降到2021年末的4.93%。此外,融资方式进一步创新,截至2022年10月底,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累计支持8.1万家小微企业获得融资13.7万亿,促成中小微企业单笔融资100万元以下的有7.4万笔。

 

二、信用体系建设发挥效果

 

信用体系建设从金融基础设施层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全面整合不同政府部门信息资源,推动符合条件的放贷机构接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同时下调征信服务收费标准,发挥市场化征信机构作用。政府性融资担保政策制度体系也逐步建立,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业务的规模不但扩大并保持较低的费率水平,在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中发挥特殊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信用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产业链金融、信用担保基金等多种增信方式的尝试,信用贷款在小微企业贷款中的比重逐渐提高,从2016年到2020年,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比例从12.18%提高到20.10%,信用贷款方式解决了缺乏抵押担保物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三、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为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包括: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从科创板到创业板、再到全市场的“三步走”注册制改革,推动中小企业上市融资;进一步扩大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及规模;通过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支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2019年首批科创板公司上市交易。2021年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直接融资渠道的扩宽进一步解决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四、风险应对能力增强

 

增强中小企业应对风险能力的政策主要集中在保险和期货两个领域。保险业大力开发普惠性保险,提升中小微企业保险服务可得性,发挥农业保险、巨灾保险的作用,帮助中小微企业提高风险承受能力。深入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为农村小微主体平稳运行应对市场风险提供了保障。

 

二十年来,国家在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成就有目共睹。今后,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继续优化:首先,注重政策的全面性、系统性、连续性和平稳性。其次,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加大对金融机构的激励与动态化考核,更多遵循市场化规则,提高政策的效率。最后,形成良性反馈机制,及时发现中小微企业的痛点及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实践,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

 

来源:人大中小企业研究院 丨 作者:罗煜(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研究员、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WWW.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人大中小企业研究院

相关新闻

返回
顶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