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供应链金融 , 马燕明 , 2023-09-13 , 浏览:5675

关于建筑供应链金融弱确权的思考

马燕明

近年,建筑核心企业、金融机构和第三方供应链平台基于核心企业强确权推出的“信单链”产品,满足了建筑产业上下游中小企业一定的融资需求,但由于过度依赖核心企业确权,加之核心企业确权意愿不足,实践中遇到发展瓶颈。应收账款确权难,阻碍了建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要想真正打通建筑供应链金融的痛点,根据监管政策、市场环境、银行风控等逻辑,应效仿过往房地产金融的做法,设计从房地产土地金融,到开发贷以及按揭贷款,各环节全过程闭环的生态链金融一样,构建一个建筑行业全新的建筑生态链金融格局。

一、供应链金融强确权与弱确权的概念

供应链金融强确权是基于核心企业主体信用资源的融资行为,强确权需要满足三个确权动作:一是确认真实交易,二是确认交易标的额,三是确认信用账期。核心企业无意愿配合确权,关键在于下游企业回款的不确定。

供应链金融弱确权是基于核心企业主体交易信用的融资行为,弱确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基于强主体交易,核心企业要确认交易的真实性与交易标的额,即强确权的前两个动作;二是非主体信用账期,区别于强确权的第三个动作,核心企业不予确认信用账期,但不等于不要账期,而是由银行依据基础交易数据判断来建立信用账期,如同银行发放一笔流动资金贷款,需要设置周期一样,这也符合银行独立判断风险的底层逻辑。

建筑供应链金融弱确权的关键点

解决建筑供应链金融弱确权的痛点,是核心企业、第三方供应链平台和银行机构共同面对的挑战,需要从政策把握、数据价值、风控逻辑三个方面突破传统认知。

一是把握政策趋势。国家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国资委强化央企“链长制”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旨在解决交易环节冗长不规范,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巨额垫付导致周转资金不足;以及行业信用体系脆弱,支付结算缺乏履约保障等问题。在统一大市场与“链长制”新形势下,任何一家市场主体,尤其是央企链主,应按照使各方利益大化为目标,强化供应链转型升级,让供应链变成“共赢链”,推动企业持续高效发展。因此,核心企业要主动适应政策变化趋势,依托链主与生态企业的互信基础与交易数据,用好生态链数据,通过市场化运作,把交易数据变成企业可供交易的数据资产,让数据资产为生态企业服务。

二是数据创造价值。2023年8月财政部对外发布《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对数据资源的确认范围和会计处理适用准则等作出规定,将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数据资产入表是指将数据确认为企业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一项,即数据资产入资产负债表,以全面地反映数据资产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的影响,说明了数据资产具有一定交易价值和业务贡献。

日前,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倪虹部长讲到: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丰富的数据、现金流等要素资源和广泛的应用场景”,从资产规模、数据资源及金融属性等强调建筑业作为需求方,可为资金端提供良好的基础数据资产并能产生稳定的回报,加快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行业基础与政策基础高度契合。建筑核心企业或第三方供应链平台依托建筑生态链交易产生的大量数据,通过集团内供应链数据授权,一方面服务于集团产融需求对接,开展应收账款保理与应付账款反向保理业务;另一方将海量交易数据建模,形成数据资产与信用交易基础,作为银行风险评估和提供中小建筑企业主体信用依据,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建筑供应链金融确权难题。

三是突破风控逻辑。近些年,国家和相关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普惠金融政策,促使银行机构为中小企业从“税银贷”到“E信产品”等提供了多种金融服务创新产品。但供应链金融业务,银行更多的是固守核心企业强主体信用资源开展业务,虽然也探索创新了一些涉及中小企业的弱主体,基于强主体的交易信用弱确权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比如:一些银行机构积极开展数字供应链融资业务,运用金融科技手段,通过控制订单流、物流、资金流、数据流,以数据驱动方式并结合供应链商业运作和交易结算特点,为供应链客户提供融资服务。目前的业务量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要,尤其是在行业规模大且高度不集中,中小建筑企业数量占比高的建筑行业,数字供应链融资业务受惠面有限。

面对建筑供应链金融弱确权的融资困局,行业领先者中建电商、中企云链、陕西建工、东方微银、深观科技等与银行机构合作,从工程项目招投标到履约管理全过程的合约商务、合约建造、合约结算三大应用场景,推出了中小建筑企业基于建筑核心企业数字供应链平台的数字交易所形成数据资产,用数字资产“加强对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的挖掘运用",将数据资产转化为数字信用的价值,开发出弱确权的订单贷、中标贷、云租贷、供货贷、公装E贷、工薪宝等产品,系统性解决产业链供应链上中小建筑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目前,亟待推广与对接银行端资金支持,市场前景广阔。

三、场景化建筑供应链金融风控模型构建

建筑行业金融需求旺盛,且金融资源获取强者恒强,弱者趋弱的趋势没有根本改变。中小建筑企业由于缺少主体信用支撑,难以获得主渠道金融资源,如何构建建筑供应链金融弱确权的风控模型,总结已有实践经验,建议构建基于行业专家经验和项目订单与质量识别的专家风控模型。

一是依托建筑核心企业授信开发弱关联的中小建筑企业主体授信评级模型。基于银行对核心企业交易方给予中小建筑业供应链金融强关联产品的逻辑,开发与核心企业交易对手主体方弱关联授信产品,同样把控行业选择符合监管政策要求,合约真实交易,能够列入核心企业白名单的交易方等。

二是建立行业主要指标参数模型。如收入与订单合同,收入与存货应收、利润、资产、毛利额、经营流入现金的关系;资产与货币,与金融负债、长期投资的关系;资产流行性趋势结构变化、产业链变化、现金流变化趋势等。

三是建立和积累影响中小建筑企业合约履约率要素分析模型。重点关注合约中与中小建筑企业主体授信直接相关的标的、周期、工程量、收款频次等要素,分析影响波动的振幅。可针对提供样本数据的企业,专项分析解决问题。

四、 中小建筑企业主体授信提升的进入法则与风控逻辑

基于建筑行业风险识别不仅要看建筑企业经营规模,更重要是关注三大业主方(政府、企业、个人)的第一还款来源,这是银行风控的底层逻辑的核心。银行突破中小建筑企业主体授信,需要从进入法则与风控逻辑两个维度,从行业层面、金融层面、产融层面三个结合方面重新构建授信模型。

1.行业层面的风控逻辑

一是行业准入资格设定资质等级限制,企业需有一定的规模;二是交易合作历史,合约履约率;三是交易对手识别,列入核心企业白名单;四是财务业务指标,保持行业合理杠杆率。

2.金融层面的风控逻辑 

一是金融普惠政策强度,核心企业强关联;二是银行增长布局,基于核心企业交易数据的弱关联;三是聚焦中小建筑企业,突破银行传统误区。

3.产融层面的风控逻辑

一是借助专家经验,订单与质量识别;二是企业用户数据,合约关键要素梳理;三是信贷支持产业政策的经济逻辑;四是产融政策与专家模型的匹配。

总之,建筑供应链金融弱确权绝对不是不确权,弱化的部分也不能没有抓手,是逐步用场景和数据去做补充和替代。从国家政策、监管要求、行业需求以及产融不断创新趋势看,这个目标非常明确。数据资产作为重要生产要素,未来数字化时代,将数字资产转化为数字信用资源,提升中小建筑企业主体信用及解决融资难题,建筑供应链金融弱确权是大方向,应紧跟时代变革,打造建筑生态链金融新范式,助力建筑行业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

来源:建筑供应链金融,作者马燕明,系中国建设会计学会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会长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建筑供应链金融

相关新闻

返回
顶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