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联网 , 毛莉 , 2022-08-08 , 浏览:5620

近年来,监管部门采取多种形式严厉处罚银行保险机构和相关责任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大额罚单频现。在法规监管之下,近日多家国有大行现千万元级别罚单,深圳银保监局一天之内更是连开17张罚单,指向多家银行和相关责任人。


多家大行领千万元级罚单


8月5日,据深圳银保监局公布的罚单显示,中国银行深圳分行因涉及14项违法违规事实,深圳银保监局依法对其罚款1130万元,该罚款金额是年内中行被罚额度最高的一笔罚单。除了该行被处以巨额罚款外,同时还有12名责任人被警告或罚款,4人遭到终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1人被处以取消高管任职资格3年。


具体来看,中国银行深圳分行涉及14项违法违规事实包括:超权限办理出口双保理、融信达业务、投行理财业务;贸易融资业务、投行理财业务“三查”不尽职;回流型保理、隐蔽型保理产品内部制度、研发程序不审慎;保理融资业务规模超过总行管控,业务存在法律风险;风险管理部履职不到位;监管统计报表数据与事实不符;集团客户管理不合规;未采取风险防范措施、及时启动追索程序;违规办理贸易融资转卖出表,突破总行的授权管控;违规用理财压降贸易融资规模;未实现审贷分离及有效防控授信集中度风险;大额授信信息沟通机制不足;调查核查工作不到位,风险排查不到位;轮岗及强制休假、绩效考核、业务资料文件管理不规范。


另据披露,广州银行深圳分行因“个人经营性贷款三查不尽职,贷款资金被挪用;违规发放个人贷款;违规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被罚120万元;杭州银行深圳分行因“贷款贷前调查不尽职,信贷资金被挪用;未穿透审核资金用途,信贷资金被挪用”,被罚款80万元;1名责任人对违规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行为承担直接责任,罚款8万元;国家开发银行深圳分行因“发放固定资产贷款未落实实贷实付要求”被罚款40万元。


而就在10天之前的7月28日,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也因10项违规行被上海银保监局责令改正,并处罚款共计1310万元。另外,一名责任人被予以警告。根据罚单披露,工行上海分行的违法违规行为主要是发生于2016年至2020年之间,大部分情况是贷款业务的违规。具体而言,工行上海分行存:向关系人发放信用贷款;部分服务存在质价不符;部分贷款存在以贷收费;部分业务存在转嫁成本;部分收费服务内容记录不完整;理财资金违规用于支付土地款,用途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违规提供政府性融资;部分个人贷款违规用于限制性领域;部分并购贷款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违规代理销售。

另外,8月以来,湖北银保监局也已经开出三张百万级罚单。其中,华夏银行武汉分行因贷后管理不尽职、贷款管理不审慎等八项案由被罚270万元,湖北仙桃农商行因开展票据贴现业务不审慎造成重大风险等四项案由被罚235万元,招商银行武汉分行九项违规案由被罚285万元。


今年以来,在银行业务持续扩张的同时,金融监管力度不断加大。根据银保监会官网披露的罚单信息进行梳理,去除被罚主体为个人的罚单,据不完全统计消息,上半年银行业共计收到来自央行、银保监会、外管局的3856张罚单,被罚金额超过11亿元。2022上半年(以处罚日计)涉及六大国有银行的机构罚单总数为262张,较上年增加8张;被罚款总金额约1.91亿元,较上年减少3078.95万元,降幅达13.87%。此外,2022年7月银行业罚单数据显示,银保监会、央行、国家外汇管理局3家监管机构共计披露了269张罚单,较6月增多了45张,罚没金额累计达到17486.69万元,较6月增长10.51%。2022年7月,银行业罚单数量、被罚总金额均有所增长,监管机构对银行业违法违规行为也延续了上半年的严监管态势。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国有银行被罚额度最高的为工行,罚款最少的为交通银行;同时,股份制上市银行收罚单数量也明显增长,但由于巨额罚单数量的减少,整体被罚金额则出现大幅下降。在这些罚单中,绝大多数机构的违法违规被罚案由中均与信贷业务有关,相关罚单占比近六成。从大额处罚来看,银行的内控、信贷投放、理财业务以及客户身份识别等依旧是监管重点。同时,监管高度重视监管数据真实性、监管标准化数据系统(EAST)也成为新的监管重点,比如上半年平安银行厦门分行就因互联网联合贷业务罕见被罚。


信贷业务是被罚重灾区


事实上,银行被罚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累计处罚银行业金融机构9679家次,处罚责任人1.22万次,合计罚没104.36亿元,超过以往十几年总和。2021年1月-12月,银保监会及派出机构针对银行机构和相关责任人,共开出罚单4023张,罚没金额合计约19.15亿元。其中,银保监会开出罚单24张,罚款金额合计约6.79亿元;派出机构开出罚单3999张,罚没金额合计约12.36亿元。2021年全年,有758家银行(含分支机构)、2590名相关责任人被处罚。其中,有174人被禁止终身从事银行业工作,8人被取消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终身。


从机构领罚的事项以及违法违规的事由来看,作为银行传统业务的信贷业务一直是“重灾区”,其他如虚增存贷款、贷款三查不尽职、贷款五级分类不准确、贷款风险分类不准确、贷款资金被挪用、违规发放流动资金贷款、授信集中度管理不力、反洗钱、占压财政资金、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等都是机构领罚常见案由。


具体来看,作为重中之重的信贷业务的违规主要包括:信贷管理严重失职,贷前调查不尽职,违规发放贷款或贷款资金被挪用等,特别是贷款资金违规流向房地产领域或股市等。据悉,除了信贷业务违规外,国有大行的普遍存在的违规行为还包括:向顾客违规收取各种费用,如手续费、管理顾问费、押品评估费等。此外,还有不少国有大行分支机构还因金融许可证遗失、损坏、伪造等情况受到处罚。


另外,近年来央行对反洗钱领域的监管力度也只增不减。有数据显示,针对银行机构,2021年度共检查银行业机构600家,完成对365家违规机构的反洗钱行政处罚(含以往年度开展检查并于本年度完成处罚项目),罚款2.61亿元;处罚个人697人,罚款1611万元,反洗钱罚款合计2.77亿元。2022年年1-7月,金融监管部门开出涉反洗钱违规罚单共计459张,累计罚金超2.6亿元。其中,单张罚单金额最高达2236.5万元,单笔超过500万元的罚金有11张。


央行要求加强金融风险风控管理


长久以来,银行内控问题所产生的风险危害是远大于外部风险的。然而,这部分问题也是最难解决的顽疾。


众所周知,银行业务上的违规实际上与内部员工行为是存在紧密关系的,银行业务上的集中风险点也要加强风险把控。有业内人士分析,目前监管层面主要较为关注两方面:一方面是内部管理层面,包括管理架构,人员履职能力,落实反洗钱管理情况,以及系统监测情况、智能化水平、风险防控能力等;另一方面则是业务层面,包括客户的身份识别、客户身份资料交易记录保存情况、报送大额可疑交易报告、可疑交易甄别分析能力及风险评估的准确性科学性等内容。


知而慎行,防患于先。事实上,银行等金融机构频繁受罚,也凸显出整个银行业在合规方面仍然存在意识缺乏、重视不足等问题。虽然银行业整体的风险在可控范围内,稳健发展态势不变,但在金融业加强市场乱象整治、监管全面趋严的大背景下,强化合规运营仍然是当下以及未来确保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


此前,银保监会办公厅2021年底曾发布关于持续深入做好银行机构“内控合规管理建设年”有关工作的通知,直指银行机构落实重大决策部署不力、监管套利手段翻新、内部问责“宽松软”等问题。而为了提升金融行业洗钱和恐怖融资的风险防范能力,相关法规也在不断加强;2022年1月19日,央行、银保监会和证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对客户尽职调查从个人到机构各个方面做了详细规定;2022年7月,为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行为,银保监会印发通知要求商业银行提高互联网贷款风险管控能力,防范贷款管理“空心化”等。


银保监会在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同时,今年也在有力有序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控。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召开2022年下半年工作会议,安排下半年重点工作。会议要求,2022年下半年,要加强金融风险监测管理,稳妥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中小银行风险、因城施策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保持房地产信贷、债券等融资渠道稳定;加快探索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继续稳妥实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配合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推进P2P网贷机构存量业务化解,督促平台企业全面完成整改,实施规范、透明、可预期的常态化监管等。


综前述信息,对各大银行金融机构被处罚事由清晰、详细,表明监管部门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规运营要求严格,正在持续且积极地引导机构防范风险,有序规范经营。而从今年前7个月的金融监管打击力度看,监管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增强惩戒震慑的效果“威力”持续不减。


来源:万联网 文/毛莉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相关新闻

返回
顶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