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联网 , 毛莉 , 2022-09-05 , 浏览:6841

在平安银行日前举办的2022供应链金融大会上,除了产业生态中的核心企业,仓储物流、港口码头、供应链服务商蜂拥之外,多家产业互联网平台、金融科技公司亦积极参与。


这其实是平安银行升级供应链金融生态联盟的一个缩影。在平安银行探索打造的新模式里,供应链并不局限在传统意义上的参与主体,而应扩展外延,将平台科技公司、数据公司等创新型主体纳入。


“我们想通过一种联盟或体系,尽可能把多方面整合起来。除了行业已有的核心企业,还有比如一些行业协会,在产业垂直赛道里做系统、做平台的机构,以及一些数据运营商等等。”平安银行总行公司业务总监、交易银行事业部总裁、创新委秘书长李跃接受采访时表示。


广泛纳入多方主体,加强错位经营


在平安银行看来,为了顺应产业链日益精细的专业化分工趋势,供应链参与主体首先应该扩容,然后在此基础上错位经营和协同配合。


“线上化、数字化、场景化、生态化”——平安银行行长胡跃飞详述了持牌金融机构、核心企业、仓储及物流企业、平台科技公司应该如何聚焦主业、各司其责,共建公平有序、良性循环的供应链金融闭环。


具体看来,持牌金融机构应发挥资金成本、风控经验、产品组合优势,为供应链提供结算、融资、财资管理,避险等系统化的综合解决方案。尤其要从不同行业、不同场景需求出发,为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提升整条供应链的融资能力和资金管理水平,提升支付效率、降低企业成本。


核心企业对产业熟悉,对上下游企业有较强的话语权,应主动承担起“链主”的角色,致力于搭建供应链服务平台,规范和强化供应链管理,稳固供应链合作关系。同时要充分发挥链圈优势,主动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协同做好交易风险管控,拓展产业金融服务,帮助上下游企业进行融资。


仓储及物流企业连接制造和消费,是供应链生态中最重要的外包主体。物流效率决定流通效率,物流成本高低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供应链管理成本的高低。目前中国物流行业的总体规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已经取得长足进步(根据统计,中国的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已经是美国的2倍以上,每吨货物的运输成本比美国低47%,仓储成本比美国低40%)。未来要发挥货物运输、仓储、质物监管优势,深度参与供应链金融服务,在降低供应链风险的同时,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平台科技企业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优势是创新动力和能力强,在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和物流监管领域,新的科技运用带来了效率和成本的改善,未来应继续发挥科技创新能力,助力供应链上的中小微企业提升数字化能力,同时在供应链端到端的业务流程中,选择合适的场景,提供针对性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


“供应链金融这个赛道,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深入,是非常宽广的,每一个参与主体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李跃总结,在他看来,参与主体扩容是供应链金融宏观层面的开放;而基于微观层面,平安银行需要有开放银行的整合思维。


“我们现在是把所有的金融产品拆小、拆细,标准化、组件化之后,去看能够给市面上的合作伙伴提供什么。当然这些合作伙伴,绝不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核心企业’。具体来说,我们提供的并不一定是贸易融资信贷的产品,而是里面的账户服务、保函类服务或者票据类服务。”李跃详解了平安银行做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整合思维。


线上化、数字化的供应链金融3.0发展趋势


胡跃飞指出:中国供应链金融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首先是以“1+N”模式为主特征的1.0阶段,以中心化、线下运作为主要特征,基于核心企业主体信用叠加自偿性的交易信用,属于初创和探索期。其次是以平台化、网络化为主特征的2.0阶段,围绕互联网技术打造线上综合型服务平台成为行业主流,核心企业信用、自偿性交易信用开始与大数据风控相结合。


这两个阶段奠定了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一些基础范式和底层逻辑,比如主体信用和交易信用的结合,“1+N”的形态,自偿性贸易融资的基本理念等。而现在,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步深化应用,供应链金融新的营销模式、风控模式、运营模式正在不断涌现,供应链金融开始进入全新的3.0阶段——深度融合产业互联网,基于物联网、AI、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以更广泛的数据获取和集成能力,构建更开放、智能、实时的系统平台,模型化、自动化的业务模式不断在特定行业、特定场景中落地运用。


沿着3.0的演进脉络,胡跃飞表示,平安银行始终关注两点趋势。


一是线上化。线上化是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和前提。如何提升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水平?最重要的还是服务渠道及其功能的线上化。从最前端的线上开户,到业务申请、贷前调查、贷款审批、合同签署、抵质押登记、放款操作,还有催收、预警等各个环节都应该全覆盖。从技术角度看,这些环节其实都已经可以实现线上化。


二是数字化。数据是构建供应链金融风控体系的基础,数据构成了主体信用、交易信用,债项评级的基础。基于数字信用的供应链金融能够有效突破困扰供应链金融发展的两大难题:一是弱化对核心企业信用的绝对依赖,依托多维数据,更精准的债项评级,可以脱离核心企业确权,从而实现上下游的延伸和下沉;二是供应链融资效率的提升,基于多维数据的模型一旦有效可用,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就可以通过开放银行模式,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和服务平台实时直连,更加紧密地嵌入各类供应链场景中,实时获取数据、实时评估信用,实时提供融资服务。


“总之,从线下到线上,从传统信用到数字信用,极大拓宽了供应链金融的服务边界,长期困扰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导力偏弱、操作成本和风险成本偏高、客户触达偏窄的诸多难题进一步得到改善”,胡跃飞说。


李跃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再度强调了数字信用对供应链金融进阶的重要性。“做供应链,我们并不是简单地落脚在‘融资’上,也不是用传统的授信和风险逻辑来看待。传统的授信模式下,一定有一个核心企业,核心企业一定要确权;有时候甚至要有直接授信额度,或至少有一个间接授信额度。但是在我们的概念里面,核心不是授信额度而是数据,通过我们的星云物联网平台和一些反欺诈手段进行对数据真实性的相互验证。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数据运营商提供了某个小企业在垂直赛道里面的一些订单数据,我就可以结合税务、发票等数据来验证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李跃说。


作为国内较早提出并践行供应链金融的银行,平安银行从推出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1+N”供应链金融模式,到建立供应链金融品牌,再到启动“星云物联计划”,推动“数字化、场景化、生态化”供应链金融服务,其供应链金融的演进脉络清晰。


2022 年上半年,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发生额近5500亿元,同比增长24.0%。


“我们海尔跟平安银行的合作时间还挺长的。最早之前做供应链的尝试,包括仓单融资;现在基于信息系统的建设更完善以后,我们又开启了第二次合作。这一次我们通过跟平安的合作,整个供应链的数字化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比如我们的结算中台,有了账户体系的加入,使得数字化能力加强。再比如数字营销方面,我们通过交易系统的线上触达,建立数字触点进行营销,用于拓展下游客户,这是我们应用的比较好的一些场景”,海尔万链数科供应链金融业务总经理柏琳告诉记者。


柏琳总结:有了平安数字化能力和金融产品的输入,其供应链的融资能力和客户的融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供应链的流动资金得到了更高效的引入,据其测算,平台帮助相关核心企业的整个市场份额提升了平均6%的水平。


来源:券中社  作者:刘筱攸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相关新闻

返回
顶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