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联网 , 毛莉 , 2023-03-30 , 浏览:8280

2023年3月30日,由万联网主办,合作伙伴京东科技、中企云链、简单汇、数链科技、CFCA、企汇安、四川商投供应链、赫中企云、亿建联、中信梧桐港、深度数科、随信云链、众企安链、小硕数科、长江国贸、物易云通、工程邦、酒链科技、迅航星等赞助支持,并获得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等单位支持的“ CSCFIS 2023第十届中国供应链金融创新高峰论坛”在深圳成功举办。此次峰会聚焦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与机遇,围绕“数字·绿色·生态”分享研讨,来自学术、企业、银行的近30位行业翘楚分享了自己对于行业发展的洞见。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宋华以线上连线方式,“供应链金融如何助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建设”为主题分享了对于当今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理解。

 

此前,万联网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研究中心做了一个《中国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调研报告2023》,从报告中可以看到当今中国的企业面临重大的挑战。根据报告相关数据统计,像房地产业、批发业、信息传输业、中小企业的现金循环周期都非常高。那么,怎么看待中国的产业和企业在资金方面面临着的这些问题呢?

 

宋华表示,首先看产业端,产业中的核心企业这几年受疫情冲击,再加上国际形势的动荡、波动和俄乌战争等各方面的影响,供应链中断风险存在,自身经营由于内外环境的影响面临巨大困难,信用遇到挑战。此外,产业中的中小企业深层的危机日益加剧,资金中断的情况时有发生,现金流进一步恶化。所以,从产业端角度可以看到,供应链金融所立足的场景现在遇到了巨大的挑战。要想真正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必然就要建立产业端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只有把这个韧性建立起来,供应链金融才能有真正坚实的基础。

 

再来看金融端,金融机构在金融环境不稳定的状况下,对企业信贷进一步收紧,以至于出现了声音与行动的不一致。一方面大家都认为供应链金融是未来重要的产业发展、金融发展的重要手段,但事实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今天大多数的金融机构对供应链金融采用了比较审慎的态度,所以要想促进供应链金融发展,还需要供应供应链金融本身的韧性建设。

 

除此之外,科技公司这几年随着一些现代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在广泛应用,但是问题是科技的神话在破灭,换句话说,不是一个技术采用之后就能解决供应链金融中的系列问题;再加上今天大多数的金融科技公司不参与供应链的运营和服务,所以产生的价值并不高。而如果自身又要参与,能力又不足,无法掌握全程的数字化。所以从科技端来看问题,就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供应链的数字能力。因此,只有这些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中国的供应链金融才有更长远、更持续、更稳定的发展。

 

宋华表示,以上这些都涉及一个核心的问题,即产业端、金融端到底两个韧性的内在含义是什么。

 

产业端韧性,首先,是工程韧性。这是站在一个主体企业的角度看待的问题,也就是核心企业/龙头企业以及这些企业的上下游如何共同进行投入和能力的培育,来抵御供应链金融中断的风险,提高上下游的效率;其次,是生态韧性。这种韧性关注的不是单个企业,或者单个企业的上下游,而是企业的群落和网络的组成,也就是说通过相互之间的协同,以及产业环节之间有效的衔接和资源能力的灵活配置,来让整个体系能够抵御中断的风险,它强调的是整个供应链网络,或者说整个供应链体系的鲁棒性;最后,是发展韧性。这个韧性往往需要更多方的合作,还不仅仅是一个网络和生态中的企业参与者,更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各类机构之间能够进行协同,加强跨区域、跨产业之间的融合,来推动一个地区或者多个地区多个行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宋老师称,以上三个韧性,就我们理解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关键核心所在,也就是我们说的产业有新的要求,必然会对金融提出更高的诉求。

    

再来看金融端的韧性,宋华认为今天的供应链韧性不仅仅存在于产业端,也存在于金融端。供应链金融的安全韧性指的是供应链金融运行的稳定高效,并且能够抵御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换句话说,在我们的供应链运营中有关资金、支付、清分、结算各个方面金融活动的安全与鲁棒性。

 

基于这个视角,宋华老师认为供应链的金融安全与韧性随着供应链运营延伸的程度以及不同的层级,也呈现出三种形态:一是运营资金韧性,如何保障产业供应链当中每个企业的运营资金以及上下游的运营资金能否支撑供应链运营的迫切需求。二是资金流韧性,这里关注的不仅仅是运营资金,而是供应链以及整个供应链网络和生态中资金流的健康与稳定;供应链金融的安全韧性不仅仅关注个体企业,而且还关注整个链上资金流的高效顺畅。三是资金拓展韧性,在供应链运营的过程中,供应链运营中,需要根据经营周期和规律,最大程度上保障资金健康;一旦这三个层面的问题解决了,供应链金融的安全韧性才能够谈得上。

    

在今天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如何看待供应链金融,宋老师认为必须关注两个课题:一是供应链怎么激活和生化,来强化供应链的韧性建设;二是产业金融怎么激活和生化,来强化金融端的韧性和建设;此外,还要把这两端的韧性建设很好的加以融合和结合,而在融合和结合的过程中,必然还需要建立综合性的数字化能力。

 

面对不同产业韧性建设的诉求,供应链金融韧性三要素如何建设,我们关注的核心要点究竟在哪?对此,宋老师表示,供应链金融关注的是全链条的供应链金融。换句话说,在工程韧性方面,我们能不能够根据上下游金融的特点和各个环节,来提供多样化的,适应于每个经营环节的综合性的金融产品。当然,这个时候的资金流动需要建立高效的支付、清分的体系,以及供应链运营之间的融通问题;同时在拓展资金方面,需要把握产业运营的支持,从前摄反映性更多像前摄供应链金融;这是我们今天立足服务于微观的个体企业,在供应链金融韧性建设三个维度当中要关注的核心问题。在生态韧性方面,从资金流动上还需要建立网络和生态信用,只有这个基础设施搭建了,才能够推动供应链金融资金流的优化;在资金拓展方面,我们还需要清晰产业的知识图谱,实现供应链金融与其他金融服务的融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支撑生态,以及产业生态韧性的建设。发展韧性方面,需要我们基于产业集群,基于跨区域的合作来实现全市域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特别是资金流动方面,需要建立起高效的产业集群的监控和动态的信用体系的建设,推动包括支付工具、结算、结汇等综合性金融服务,甚至通过自动化来推动金融的更有序的发展。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洞悉产业发展的规律,要掌握产业发展的大致,要推动多类金融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而在这个过程中,数字技术、数字知识和数字治理显然伴随着不同的场景发挥的作用一定是有差异的。所以,每个从事供应链金融的,无论是产业端,无论是金融端还是科技端,都需要思考自身的发展道路。

 

围绕三个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场景,宋老师还谈到了供应链金融应该如何作为,并解释了全链条的供应链金融、全网络的供应链金融、全视域供应链金融需要关注的要素:

 

一是全链条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方面,从反应式的金融产品更多向前摄式的金融产品转变,改变传统的模式。换句话说,就是将我们的产品更加前置化。服务方面,需要面向产业供应链的运营,从基础设施建设到资金解决提供更为增值的服务。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在云集采,云仓储等各个增值服务过程中来结合更多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在管理上面,全链条的供应链金融需要关注上下游交易、物流和财务流之间的融合,把握金融的闭环和自偿。技术方面,充分利用企业的信息化以及一些数字技术,形成运营知识,强化信息治理;以上这是个方面,是全链条供应链金融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是全网络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于生态韧性的供应链金融。从产品方面来讲,这类金融需要突破供应链金融的范畴,从供应链金融的网络和生态运营的角度提供更丰富的金融产品。从服务侧来讲,需要提供丰富的供应链生态服务,以及对接各类金融机构,要让产业企业有更多的选择性。从管理上来讲,要把握产业运营的行为特点,并且构建产业知识,提供行为性的金融风险管理框架;因为,数字技术不仅仅是金融科技的提供,也包括产业技术的提供,形成产业数字知识,关注分布式管理等。数字技术需要更好地服务于产业,也要服务于金融,把金融的数字化和产业的数字化双向做融合,这是我们今天科技需要发挥的作用。

 

三是全视域供应链金融,这是支撑供应链发展韧性的。产品方面,在这个时候供应链金融只是金融供应链的一个要素,因此,需要关注投资、资本产品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契合。服务方面,需要关注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供应链金融标准的建立,形成政企银协同的体系。当然管理上,也要建立全视域的产业供应链中枢管理,形成产业大支持,推动基于数字化的供应链金融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另外,需要推动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特别是跨链技术,同时需要推动建立安全数据的交易市场,最大程度发挥数据的价值。

 

最后,宋华总结了未来要关注的几个问题:第一,产业端。供应链金融越来越需要关注重点产业领域的结合发展,形成行业或产业级的供应链金融专业服务体系;第二,金融端。供应链金融越来越脱离单纯的应收应付类以及信用流转,向更为积极、前置的方向变革,特别是金融机构,不要一天到晚盯着保理、仓单质押,要考虑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能够给客户,让客户有更多的选择权,摆脱单纯的借贷视野。第三,科技端。需要科技公司提供全面的技术解决方案,并且从技术供给向技术+运营的方向转移;这几点是未来供应链金融发展当中可能需要观察的一个方向。

 

总之一句,宋老师称:产业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一定是立足于产业。当然在立足产业的过程中,也要到看金融要能够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供应链金融不是被动的生产和服务要素,而应该成为产业发展、产业韧性建设当中重要的战略性的工具和手段。如果我们这么去看问题,供应链金融才会欣欣向荣。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相关新闻

返回
顶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