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联网 , 供应链金融智库 , 2023-11-06 , 浏览:3243

近日,2023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实施工作正式启动。根据《财政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包括深圳、苏州、东莞、宁波、厦门、合肥、武汉、青岛、南昌、上海浦东新区、福州、长春、沈阳、大连、南宁、济南、太原、石家庄、郑州、长沙、成都、天津滨海新区、重庆渝北区、昆明、杭州、北京昌平区、榆林、哈尔滨、兰州、海口等30个市(区)纳入首批试点。

据悉,中央财政将对试点城市给予定额奖励,探索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有效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实现“试成一批、带动一片”。

30个市区首批试点 推动中小企业转型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表示,数字化转型是中小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举措、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强化政策支撑,促进供需匹配,夯实基础保障,打造良好生态,进一步探索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路径。

根据财政部、工信部今年6月14日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两部门拟在2023年至2025年,分三批组织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其中,2023年先选择30个城市开展试点工作,以后年度根据实施情况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

通过开展城市试点,两部门将以城市为对象支持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灵活采取多种方式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中央财政将对试点城市给予定额奖励。其中,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兵团奖补资金总额不超过1.5亿元,其他地级市、直辖市所辖区县奖补资金总额不超过1亿元。每个城市试点期两年,对于首批试点城市,自实施方案批复之日起至2024年12月为实施期第一年,自2025年1月至2025年12月为实施期第二年,奖补资金分期拨付。

试点城市要发挥什么作用?

根据《通知》,各试点城市应将制造业关键领域的中小企业作为数字化转型试点的重点方向,重点向通用和专用设备制造、汽车制造、运输设备制造、医药和化学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计算机和通讯电子等行业中小企业倾斜。

具体来说,试点城市将梳理一批数字化转型细分行业,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培育一批优质的数字化服务商,开发集成一批“小快轻准”(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产品。同时,试点城市要在确定的细分行业中,选择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中小企业作为本次数字化改造的重点对象,特别是要优先将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发展潜力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明显的中小企业纳入改造范围。在改造数量上,东、中、西部地区试点城市被改造企业分别不少于500家、400家和300家。

通过试点城市的示范带动、看样学样、复制推广,引导和推动广大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全面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专家表示,试点城市的相关工作将从哪些方面开展,资金来源、技术平台和公共平台的建立,综合方案解决供应商的标准和模式,试点经验如何推广,这些都是中小企业转型中会碰到的问题,是试点要解决的问题。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实施工作的有序进行,将促进中小企业采用数字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通过试点城市的示范作用,可以带动更多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全国范围数字经济发展。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已经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将因此受益,并在政策支持和产业协同下,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企业运行效率,创新商业模式。

柏文喜表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政策支持、产业协同和金融保障。政策在推出各种措施鼓励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同时,还需要加强产业协同,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推进数字化转型。此外,金融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帮助企业解决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资金问题。

数实融合加速,超20省已制定相关政策

《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在数字化浪潮下,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实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已不再是备选题,而是必答题。

根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的《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报告(2023年)》的数据,15.9万家中小企业参与测评,结果显示超60%的参评企业,在半数以上关键业务的生产过程中实现了可视化和精益管理,轻工业、石油化工、钢铁和食品等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处于相对领先水平,专精特新企业总体领先。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激发我国发展新动能,为经济发展开辟新空间,有利于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提升产业链韧性,有助于我国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攀升价值链,巩固竞争优势,为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好支撑。

陈端认为,在试点城市的整体规划下,随着大中小企业“携手行动”展开,把大型平台企业的数字技术研发和数据挖掘能力向各个细分产业纵深输出,以龙头企业的“技术溢出”赋能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型升级,一方面可以提升中低端产业的效率效能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以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所启动的国内市场反哺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投入高精尖技术研发的资金和人才资源支撑力。

事实上,当前全国已有超过20个省份制定了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以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加速融合。这些政策和措施为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支持。

例如,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近年来持续推动“万企融合”大行动,已累计带动1万余家企业实施数字化融合改造,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不断提高。在日前召开的2023数字化转型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贵州)大会上,贵州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鼓励支持企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数字化改造。

与此同时,安徽省近年来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已累计培育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156个。以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例,它为中小企业提供“用得起、用得好”的数字化解决方案,目前已上线软件应用0.54万个,总用户数68.7万,服务中小企业370.6万次。合肥是安徽省唯一入选的试点城市。据了解,合肥市计划在新能源汽车、光伏、电子信息等六大主导产业中,遴选500家企业进行试点,并遴选150家行业优质服务商,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政府还将免费为试点企业提供诊断服务,帮助企业一企一策制定转型方案。最终总结提炼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小快轻准”行业解决方案,打造一批转型样板。

此外,江西省省会南昌市高度重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持续夯实了数字化转型的软硬件基础。硬件方面,与数字经济密切相关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突破2000亿元大关,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获评全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成效明显市。软件方面,南昌市将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发展工程”强力推进,并出台了《南昌市数字经济促进条例》。目前,该市选定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生物医药制造、铝压延加工、电力设备及电缆制造5个细分行业开展试点工作。

工信部此次启动的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计划将进一步深化政策和措施,通过实践探索有效的支持模式,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复制的经验。业内人士表示,我国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是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和难点。将试点工作明确的具体举措落到实处,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以“数”赋能,可以为中小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数字化转型降本增效 小投入换来大产出

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50%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重在加大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坚定企业发展信心,着力在推动企业创新上下功夫。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去年11月,为中小企业提供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信部印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从降低数字化门槛到加快数字赋能,对中小企业帮扶加力施策,为中小企业提出了转型路径。

前不久,财政部、工信部又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政府在资金补贴、服务商遴选方面的责任,旨在解决企业“不愿转、不敢转”的难题。各地要按照通知要求,围绕提质、增效、降本、减存、绿色、安全的目标,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支持、资源统筹和管理服务,确保数字化转型取得实效。

目前,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下,大型企业打造面向中小企业需求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输出成熟行业数字化转型经验,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开展数字化转型。

那么,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究竟会带来怎样的改变?

专家表示,一方面通过数字化转型,不仅可以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帮助企业提高效率、增加效益;另一方面,还可以使中小企业紧跟数字经济步伐,不断创新产品和商业模式,实现发展跃升。以江苏为例,通过制造业“智改数转”,企业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7%以上,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显著提高。

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中小企业强,地区经济才会强。业内人士认为,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发展,既是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当下的时代机遇。相信随着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发力,困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资金、人才等难题会一一破解,中小企业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注入澎湃动力。

来源:万联网综合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万联网

相关新闻

返回
顶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