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联网 , 供应链金融智库 , 2024-06-08 , 浏览:1836

商业保理,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服务模式,近年来在深圳等一线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深圳的商业保理行业一度是金融市场中的一颗璀璨明星。然而,随着行业的迅速扩张,一些公司由于管理不善、风险控制不当等原因,逐渐陷入了经营困境。伴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步收紧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深圳商业保理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清洗”。

2024年5月30日,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公示了两份“关于深圳市非正常经营类商业保理公司名单的公告”和“关于深圳市部分商业保理公司退出相关行业的公告”,共有3537家商业保理公司或将自商业保理行业“出清”。从两份公告内容来看:结合日常监管、专项排查、清理规范相关工作情况,深圳公布了2268家“非正常经营类”商业保理公司;同时,2022年7月至2024年4月期间,深圳还有1269家商业保理公司通过注销、吊销、除名、变更名称和(或)经营范围退出商业保理行业。

上述这一消息不仅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也标志着深圳商业保理行业正迎来新一轮的市场净化。

图源: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

加强监管,规范发展,不搞“一刀切”

2019年10月30日,原银保监会下发《关于加强商业保理企业监督管理的通知》(简称“205号文”);“205号文”一共包括6个领域,从依法合规经营、加强监督管理、稳妥推进分类处置、压实监管责任以及优化营商环境,来促进商业保理行业健康发展。

自上述205号文下发后,监管部门开展了商业保理行业清理规范,组织对融资租赁、商业保理类“空壳”“失联”“僵尸”等非正常经营,从事高利贷、现金贷、套路贷或催债等违法违规企业进行清理,商业保理行业也逐渐进入了合规发展新阶段。

作为国内最大的商业保理集聚地,近年来,深圳为了规范市场秩序,防范金融风险,不断加强对商业保理行业的监管力度,对全市商业保理公司进行了全面排查和清理。例如,在全国率先制定商业保理公司非现场监管报表,构建FACES(脸谱)监管评价体系;率先提出“失联”、“空壳”认定标准,并被借鉴推广到全国;率先启动商业保理企业现场检查,清理“僵尸企业”等。

通过监管部门开展的一系列现场及非现场监管工作,行业的合规经营程度有了显著的提高。最明显的便是,“空壳”、“失联”企业被持续压降。

据深圳商业保理协会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末,深圳市商业保理企业共3043家,占全国51%;相较2018年高峰期的8289家,累计压降了5246家,实现行业退出率63.3%。

不过,即便行业处于严监管阶段,深圳商业保理行业依然具备活力。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深圳有活跃业务记录的商业保理公司资产总额超1500亿。近三年来,深圳商业保理业年均业务规模超6000亿元,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累计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近4万亿元的融资。

值得一提是,深圳在有序开展“空壳”、“失联”公司清理工作时,不搞“一刀切”,维持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如,对于被列入“非正常经营类”名单的商业保理公司,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提出了明确的整改要求。这些公司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主动向市场监管部门申请变更企业名称、业务范围或主动注销。对于未按期主动退出行业的公司,监管部门将采取进一步措施,确保市场环境的健康稳定。

同时,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还强调了各相关业务参与者在与商业保理公司合作时应提高风险防控意识。在参与商业保理业务时,应核实公司的经营资质,拒绝与非正常经营公司开展业务合作。此外,还应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审慎把握合同条款,避免受到不实宣传的诱惑。

行业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

商业保理既具有金融属性,又具有产业属性,其核心特征便是产融结合,对支持产业链发展具有天然的优势。作为供应链金融的“纽带”,商业保理在赋能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助力众多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

按照行业发展一般规律,随着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和数字化程度的提高,商业保理行业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是大势所趋。

值得一提的是,在优质的政务、市场、法治等营商环境下,深圳商业保理创新也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诸多全国首笔、首单类的创新业务成果。例如,全国首单商业保理资产境外转让业务、全国首单绿色工程尾款ABS、全国首单绿色供应链ABCP、全国首单农业企业结构调整型资产支持票据、助力发行市场首单乡村振兴ABN+CRMA产品、发布行业首份ESG报告、首单获国际评级保理ABN项目、行业首创将供应链金融与现代人力资源服务结合等。基于深圳的制度创新优势,区域内的供应链金融公司正通过模式创新、科技赋能,深入到实体经济的毛细血管端,服务普惠金融重点领域。

尽管当下深圳商业保理行业的洗牌给一些企业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为整个行业带来了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环境,给那些经营稳健、管理规范的公司带来了机遇。随着市场的逐步净化,我们相信,那些真正具备实力和潜力的商业保理公司将有望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来源: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万联网综合

十不准下供应链业务的合规整改、风控强化与保量增量

74号文“十不准”监管本质上要求国企供应链公司,一方面“不出风险”,且不能以“金融机构的手段”去控制、转嫁风险,要以“贸易商的手段”去承受并控制风险。另一方面“要有价值”,否则无法获得真实的业务流量,服务不了客户、掌握不了信息也就控制不住风险。

因此在“十不准”监管下,国企供应链公司除了要在制度流程、业务拓展、财务记账、合同签署、业务运营等方面做好整改外,还要在风控能力、培育新业务新增长能力方面给力,以彻底解决监管压力与发展问题。所以,为帮助更多中央企业、地方国企解决这个问题,万联网自2024年2月起,便精心组织5位实战专家,经过7轮打磨,形成第七期“十不准下,国企供应链公司合规整改、风控强化与保量增量专题培训”,期望借此能帮大家解决各种落地难题。

第七期课程将于6月14-15日开启,内容将在前六期200多家央国企500多位高管精英参训基础上做进一步迭代升级,由侧重应对审计、合规整改,升级为侧重风险控制与内控体系打造、以及模式创新、业务落地与增长,紧贴目前国企业务实际,解决当前的业绩考核需求、中长期发展问题。

课程核心话题如下,欢迎扫码报名~

1.如何做好制度流程+业务拓展+财务记账+合同签署+业务运营的全面合规整改?

2.如何做好内控,全流程风控、全员风控怎么实现?

3.如何避免掉进别人设计的融资性贸易、循环贸易骗局?

4.如何实质控货,怎么做才算“到位”?

5.如果真实业务场景中只能原地货转或直发怎么办?

6.“瞬时转移”的问题怎么解决?

7.具体什么情况下才能按全额法确认营收?委托加工如何记账?

8.没有主业的怎么回归主业?如何从当地产业集群去保流量增流量?

9.团队人员严重不足,如何高质量实现那么多目标?

10.头部/典型供应链公司的案例?

WWW.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万联网

相关新闻

返回
顶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