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指南 , 供应链金融指南 , 2024-06-25 , 浏览:6305

导语:十不准政策势在必行

国务院国资委在2023年10月份发布的74号文,迅速在国企供应链圈子散开,大部分刷流水、做虚假贸易、融资性贸易的国企就开始恐慌了,加上一些国企领导因开展融资性贸易业务被问责、免职,重者涉及经侦、刑侦、纪委联合调查。所以,国家出台十不准政策规范国企贸易也是势在必行的。

近几年因为做供应链贸易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规模巨大,且滋生了很多贪污腐败。而做虚假贸易、做大规模对产业经济本身并没有太大价值,反而成了大多数国企做表面业绩、成为银行二道贩子、实现平台自融的工具,所以自然而然得有相应的政策出台约束。

目前很多国企都在抱怨吐槽说,上面领导要GDP业绩规模、内外审计要审核贸易是否符合全额法(实控货物、非瞬时性、风险自担、四流合一且实质流程管控参与),否则又要按净额法计算营收、还要求少数经营班子完成业务规模指标,反正就是既要、又要、还要、更要......不得不说,现在国企供应链公司做点业绩真不容易啊。

其实,在文件出来后,我们也通过组织七期国企供应链业务实操培训,联合5位风控、审计、控货、产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领域专家老师,跟来自全国近300家央国企600位高管经营者做深度研讨和交流,期望通过培训也帮大家切实解决一些问题,找到一些业务快速落地转型的方法。而第八期也将于7月4-5日在成都开启,。

通过这几期培训下来,我们发现,目前大部分国企供应链公司都需要迭代升级,进行大洗盘。虽说如此,大家倒也不必悲观,车到山前必有路,既然监管要求,我们就按要求来做,抓紧合规审计,先内部过一道,该做诊断的做诊断,业务模式该重新设计就重新设计。

其实,国企供应链公司当前最关键的是先做好合规、风控,再去做规模,中长期再考虑利润。优先把合规、风控做好了,别出事,出问题了至少在制度和合规上能解释过去,把四流单据和过程管控证据都保存好。另外,除了面对审计,最需要面对的是巡视组,懂的都懂。同时,在融资性贸易强监管下,国企平台做产业生态,更应该把银行等金融机构联动起来,一是为合规,二是可加强风控。

一、十不准内容剖析与监管变严

在这里我们先重温下“十不准”的内容,然后再讲讲怎么进行业务迭代和联动金融机构。

《关于规范中央企业贸易管理严禁各类虚假贸易的通知》(国资发财评规〔2023〕74号,简称“十不准”或“74号文”),为严禁央企开展各类虚假贸易业务提出“十不准”,并将违规后处理形式提上了新高度,表示对于通知印发以后仍开展虚假贸易业务的企业,一经发现对直接责任人就地免职,严肃追究责任。“十不准”内容包括:

一、不准开展背离主业的贸易业务;

二、不准参与特定利益关系企业间开展的无商业目的的贸易业务;

三、不准在贸易业务中人为增加不必要的交易环节;

四、不准开展任何形式的融资性贸易;

五、不准开展对交易标的没有控制权的空转、走单等贸易业务;

六、不准开展无商业实质的循环贸易;

七、不准开展有悖于交易常识的异常贸易业务;

八、不准开展风险较高的非标仓单交易;

九、不准违反会计准则规定确认代理贸易收入;

十、不准在内控机制缺乏的情况下开展贸易业务。

在这情况下,国家审计对于国企开展融资性贸易业务肯定是严查的。而其中,“十不准”第九条提到的“不准违反会计准则规定确认代理贸易收入”深受大家关注,这里面提到的供应链贸易业务收入确认(全额法/净额法)已经成为国企供应链公司头痛的问题,因为收入确认直接影响公司的KPI完成情况。

很多业务场景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是适用于全额法还是净额法,中间有很多的不清晰空间。就算是完全相同的一个业务在不同公司做,也存在确认收入的方式不一样,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同一业务场景也存在不同的理解与判定。而财政部会计司发布了《关于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切实做好企业2023年年报工作的通知》,在第八点收入部分,明确了净额法和全额法确认收入的判断标准。

二、国企供应链公司如何应对与模式创新

既然现在监管都这么严格和细化了,那国企供应链公司又该如何迭代升级?

前面我们主要说了合规和审计审核问题,但最终还是要落到实处——国企供应链业务的升级迭代,新的业务生态发展才是未来国企业务发展的关键所在。

首先,我们要知道国企自身的优劣势,在当下的经济低迷周期下,发展和创利才是硬道理,内部制度改革、产业经营班子重整、合作机制调整等,目前很多地方国企面临着不破不立的困境,继续保持原有的经营理念是很危险的。

如随波逐流建产业园区、冷链园区、屠宰场、花钱买流水、借国企信用做融资性贸易桥梁等,这些几乎都没有产业运营能力,供应链整合能力也匮乏。目前很多国企都是想得多、想得远,但真正下场干的少之又少,就只会做资金托盘业务,而且这么简单粗暴的业务还频频暴雷。

再者,现在卷资金成本的国企都快卷到地板上了,你还能卷的动吗?难道不该好好反思下吗?既然前面已经有一部分国企踩过雷了,后面的更应该好好学习他们的雷点,好好反思总结,现在能做的就是下场参与产业生态运营,否则合规风控、业务规模和利润就永远是个无解之题。

但很多国企一开口就说要对标厦门三剑客、物产中大、浙商中拓等。首先要搞清楚,他们是顶尖高校,而自身只是这些高校的附属院校级别的企业,可以借鉴他们的细分产业运营模式,但不适合整体照搬。

比如,建发的后端运营成本是各团队共担的、不管规模是做10亿还是50亿,运营人员成本是以用到即分担模式,且业务人员大都以业务利润考核拿工资,这一点很多地方国企就做不到了。

还有一点要清楚的是,大多数国企供应链公司,初衷就是奔着做规模和融资去的,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到最后能持续存活经营的,几乎都是深入产业运营的(并不是说深入产业运营就能成功),且剩下的主流模式有两种:一是产业集采分销(集销)、二是产业集采+托管加工+分销(集销)

这两种模式看着简单,但实际操作并不轻松,他们对产业认知、运营团队搭建、风控体系构建、产业效率的时间配合、物流部门协同、管理系统搭建、资金规划使用、合作伙伴筛选等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而我们认为,所有要素中最关键的是产业团队,要打造一支拥有产业资源和深耕产业多年的业务团队,否则,国企下场干就是个赔本的买卖(原先体制决定的,三剑客除外)。

要知道目前国内主要的商品利润空间都在源头,流通环节利润是一压再压,贸易商都没利润了,不设套搞你国企托盘资金搞谁的?

所以,在这不破不立的时刻,何不痛下决心,联合市场团队,一起投入产业生态,既能做规模,又能得利润,还能稳经营发展,虽然不能像之前做资金托盘那样快速成效,但确是目前的较好选择。

目前国企最迫切改革的是团队建设或者找到资深产业合作伙伴,并不是所有国企一开始都要全部自己干。这里有人会提,哪有那么多产业可以干,现在都那么卷了,好的产业早就有人在做了?

所以在这里,我们才要提醒国企供应链经营者要早布局,抢先在一些产业深度入局,利用先发优势,选择一些小众产业,先做规模和利润,自己干不来的,就把产品模式和风控设置好,找产业资源伙伴一起干,自己做棋局的操盘手,这也是条好的出路。

具体要怎么找到资深产业合作伙伴呢?简单举个例子:国企供应链公司可以把金融机构联动进来,这样自己既是产业生态搭建者,也是贸易环节参与者,物流运输的管理者、更是银行入局的合作者(对银行要很清楚,产业数据、关键要素、风控审批需求、金融科技需求等都清楚)。

实际上很多产业都可以引用这种合作模式,以前因为没有科技能力加持,银行没有入局,生态协同效率不高,没能运作起来,现在已经比较成熟了,且有较多案例落地,特别是交通物流的协同性,现在有物流港口的数据加持,大大降低了虚假交易的风险。银行在此生态中,可以做三种产品:一是产业数据、物流数据为基础的数据信用贷、二是科技加持且背景良好的仓储港口货物仓单质押融资、三是交付真实性确认给终端核心企业验收后的应收账款融资(软确权)融资。

国企供应链公司是整个链条的参与者,参与运营也就能更好控制风险,资金由合作银行提供,国企作为主要业务运营者,银行反向给国企提供一定的风控,而不像之前那样一笔大额授信逻辑。

总之,供应链是个苦活累活,但也是个很有趣的活,路还很长,更需要我们一步步摸索,国企供应链公司联动金融机构,也刚好处于风口期,很多走得快的国企已经在布局入场了,还没醒悟的要抓紧跟上步伐了。

融资性贸易强监管下,以前那套搞虚假流量的做法即将过时,国企供应链公司怎样才能快速找到合规业务进行过渡,并能产生一定的营收和利润?7月4-5日成都,我们将联合5位来自风控、审计、控货、产业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领域实战专家,在前七期近300家央国企600位高管参训基础上优化迭代,重装开启第八期《十不准下国企供应链业务合规整改、风控强化与保量增量专题培训》,内容更侧重于供应链业务风控与内控体系构建、直发/瞬时转移等业务场景下的货权管控、产业集群要营收利润的落地路径与供应链业务模式创新,帮大家解决当前的业绩考核需求、中长期发展问题。

以下为第八期课程核心话题,欢迎大家扫码报名。

1.怎么快速检测自己的供应链业务在合规层面是否过关,应对短期监管审查?

2.制度流程、业务拓展、财务记账、合同签署、业务运营等层面分别怎么做好合规整改?

3.全流程风控、全员风控怎么实现?有效的内控体系怎么构建?

4.怎么做才能按全额法记营收?审计师是怎么判断企业是主要责任人还是代理人的角色?

5.即使业务真实也可能会掉进别人设计的融资性贸易、循环贸易坑中,怎么规避?

6.找个国企仓合作、签好合同、派人到现场都不一定能管住货,怎么做才能实质控货?

7.最近很多国企纷纷成立货权管理部门,但新成立的部门该怎么做好货权管理

8.真实业务场景中只能原地货转、直发或瞬时转移怎么办?

9.什么才是国企供应链公司的主业?没有主业怎么办?怎么从当地产业集群要营收和利润?

10.团队没那么多人,要实现系列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怎样与外部民企协同合作

11.央企去金融化背景下,未来国企供应链公司还能做资金驱动业务吗?如果抽贷了会怎么样?

12.想要营收,但不允许转嫁风险怎么办?

WWW.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供应链金融指南

相关新闻

返回
顶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