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之年,锚定“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这一目标,国资央企将加快推进新举措落地显效,加码布局新赛道,全力塑造新优势。
业内人士认为,2025年国资央企一批标志性改革举措有望加快落地。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塑造国资央企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将为中国经济注入发展新动力。
新举措加速破局
2025年,改进和加强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将市值管理纳入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成为国资央企改革加速破局新方向。
中兵红箭日前公布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公司已接到通知,将于2025年开始对公司市值管理工作进行考核,主要对公司股价相对综合增长率进行考核。
中油资本1月3日披露,公司正在制定市值管理办法。此外,公司已于2024年12月31日发布2024年中期权益分派实施公告,积极加大对投资者的回馈力度。
“加强央企市值管理考核,将倒逼央企在提高发展质量的同时,密切关注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为投资者创造更多价值,提供合理回报,并在资本市场实现合理估值水平。”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说。
2025年,普遍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成为国企改革关键举措,更广、更深层次覆盖成为新要求。
“公司充分利用年度考核结果,畅通‘下’的渠道,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落地落实,总部及上海公司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退出率达7%。”中国有色矿业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江西省国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指导督促企业持续完善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相关制度,明确条件和程序,配套完善过程性台账,进一步规范全流程管理,强化制度执行。
“2025年,全面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是深化国企改革的必然选择,这不仅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企业竞争力,也为国企适应市场化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正略咨询相关负责人表示,可以选择部分企业或部门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国企的规模、行业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分层级实施策略。
新任务新要求,正引领国资央企开启高质量发展新航程。
新赛道加码布局
2025年,国资央企将以产业焕新行动、未来产业启航行动为抓手,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近日,多家央企透露了战新产业布局新思路。
“既要站在现在看未来,更要站在未来看现在。”中国钢研董事长、党委书记张少明表示,公司按照“赢得今天、发展明天、探索未来”的工作思路,以价值为导向,协调匹配科技、人才、资金等资源,重构技术创新体系,超前布局人工智能技术、材料关键共性技术、材料全要素数字化技术、氢能技术四大核心技术。中国建材近日提出,积极运用外延式并购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方式,深化战新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加快打造非金属材料产业新质生产力。国机集团提出,切实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强化前瞻性技术预研,注重技术驱动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设立和发展。
兵器工业集团、兵器装备集团、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企业在通用人形机器人、超导量子计算、通用大模型等前沿领域实现突破;中国电子、中国建研院多款工业软件加快规模应用,首批10家“AI+”场景开放企业挖掘108个场景……
国资委要求,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占比要达到35%,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战新产业是未来央国企发展的重点领域,央国企将会借助并购重组手段,围绕优势领域或环节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引领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刘兴国说。
向新求质,国资央企正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新优势加快塑造
2025年,全面强化创新能力建设,更好发挥在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国资央企的关键任务。
中国联通建立自主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专区,中国华能在发电行业率先建立的集团级“科技创新成果发布展示交易运营平台”,国家能源集团建立百亿级“国能科创种子基金”“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新质产业基金”“国能低碳基金”等基金生态……国资央企正跑出科技成果转化加速度。
人才是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用好经济激励手段、提升科技人员“获得感”是强化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中交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集团用好激励举措“组合拳”,对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3个科改企业、5家承担专项攻关任务单位的9个核心技术团队年度单列工资总额。同时,发挥中长期激励“助推器”作用。一航院、三航院等16家企业实施科技型企业岗位分红和项目收益分红激励,激励核心骨干600余人。中国交建、振华重工实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科技人才占比近1/3,通过利益共同体机制设计激活发展新引擎。
接受采访的一位国资专家表示,当前,科技创新能力逐渐成为一般企业与卓越企业的分水岭。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央企应加快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加速开启增长“第二曲线”,真正实现脱胎换骨、转型升级,为建设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内容来源:国资智库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国资智库
国资智库
作者
More News »
国内领先的供应链金融智慧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