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华夏银行产业数字金融探索与实践
- 2025-04-04,万联网 ,产互与供金智库
第十二届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创新论坛
导读:3月27日,由万联网主办,中企云链、深度数科、中诚信征信、高达软件、金网络、工品牛、合合信息、中晟供应链、中数智创、中仓登等合作伙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供应链战略管理研究中心、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厦门市现代供应链联合会、前海产业智库等机构鼎力支持的“2025第十二届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创新论坛”在深圳隆重召开。

分论坛四《“物的信用”构建与实施》专场中,华夏银行产业数字金融部总经理王涛从产业数字化和金融数字化相结合出发,围绕《华夏银行产业数字金融探索与实践》主题,带来了精彩的内容分享。
产业链金融创新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标准化产品难以适配"千企千面"的复杂需求。针对这一痛点,华夏银行产业数字金融部总经理王涛带来了该行“六新”和“六大模式”解决方案,其中"脱核不离核"的产数3.0模式尤为亮眼。据介绍,该模式通过三大数字化革新构建了新型解决方案,本质上是基于生态场景“四流合一”数据,实现对客户信用实时动态评估,在保持金融业务本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产业链金融创新提供兼具普适性与灵活性的新范式。配套推出的“车、货、运、消、采、顺”六大特有模式,深度嵌入产业链生态,通过全链路数字化改造,实现金融服务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从而实现更快、更准、更精细化地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以下内容根据现场速记整理,内有删减,供业内人士参考。
华夏银行产业数字金融探索与实践
王涛: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来自华夏银行产业数字金融部,做产业数字金融业务。作为国内独家设立产业数字金融专业部门的商业银行,华夏银行经过五年的实践探索,在产业数字金融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目前不管是市场,还是内部,大家对数字信用以及“物的信用”的整体构建,都持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我希望在此次论坛分享下我们的实践情况,也希望产业界朋友、银行、第三方等,能够在今天,在当下新的体系下,借助万联网提供的平台与我们相互交流、相互了解。
华夏银行产业数字金融部成立于2021年5月。当时在监管政策尚处于探索阶段的背景下,我们率先布局数据信用与"物的信用"体系建设。从2022年至今,监管下发的文件持续在推进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这一发展方向已成为行业共识。电票、商票、电子债权凭证一路走来,都是靠主体信用的转移实现风险的控制。最终,通过主体信用在中间发挥的作用,让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时,随着主体信用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对供应链金融也形成了一定的伤害。很多大的民企、国央企在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很难支撑产业业态,仅靠一家主体信用来实现风险的担保作用。
我们的第一感觉是,产业数字金融是银行在新质生产力里的最佳实践。第二,整个发展过程中,外部的监管环境越来越明确。现在银行在践行“五篇大文章”,尤其是数字金融领域。数字金融的发展虽然还处在方兴未艾的状态,但整个趋势已经确定。我们时常跟产业客户交流的时候会习惯说:数字化确定的方向,不是我们今天的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关键是今天选择还是明天选择,早选择,早受益。
一、“六个新”:解决“千行百业”产业链金融创新
事实上,华夏银行产业数字金融业务2023年才开始真正做到脱核。前期外部环境相对不太明朗,我们更多聚焦线上化。2023年,我们下定决心,把部门整体定位全面转向"3.0模式突破。以下是我们过去这几年以来的探索。
讲到我们的使命和定位,大家可能会说,很多银行都在讲这个概念,但我们真正做的时候会发现,这是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我们始终强调,运用数字化技术,解决千行百业、千企千面的问题,这需要银行构建真正以核心企业、产业作为生态主体,围绕核心企业获取它相关的数据,实现上下游供应链贸易背景的确认,最终通过“四流合一”的方式,把整体的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构建起来。
于是,便有了“六个新”。我们希望通过“六个新”,一方面彰显华夏银行的领先实践。同时,希望大家更多了解银行在新的新质生产力构建过程中,围绕数据信用或“物的信用”构建过程中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在我们内部,有人说自己是一个产品部门,有的说是创新部门,还有的说是科技部门。不同的理解,让我们也很迷茫,所以我们要坚定创新,不可否定地来讲,它其实就是一个创新事物。
1、创设一套新的理论体系。
2023年底,华夏银行联合复旦大学、国研中心、人民银行等九家单位,成功申报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所属“社会治理与智慧社会科技支撑”重点专项,围绕产业数字金融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应用示范,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
2、全新建立一套适合产业数字金融发展的组织体系。
为什么我们总强调这一点?我始终认为,一项技术、一个业务,理解起来都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是怎么把一个多主体、多生态的东西有效组织起来,并持之以恒地推进?我以前常和同事讨论,你看得懂、学不走的东西是什么?如果每天背100个单词,背一年,英语六级一定能过。这个决心来自于哪里?不是来源于个体,而是来自于组织框架的形成。所以我们在起步之初,创新性地构建了垂直化、敏捷化的组织架构。这也是很多时候我们说自己是产品部门、科技创新部门,但其实我们更像传统银行里的垂直银行、类网商银行,整合了项目管理、产品研发、数字风控等职能,形成高效协同的运作机制。
刚才讲到,千行百业、千企千面,每一个行业的产业链结构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业态也在发生变化。银行如果没有敏捷的组织体系相适应,还在提供标准化的产品,是没办法适配企业的。所以我们建立了矩阵化的管理体系,总行部门内设管理处室、五大团队,还有下面四十多家分行以及上千家网点,整体推进这项工作。
3、全新构建了一套脱核的产数3.0业务模式。
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3.0模式是我们来构建?围绕主体信用、数据信用、“物的信用”,核心要点就是解决“四流合一”的问题。这其中的资金流、商流、信息流、物流怎么管理?前面,(中仓登数据服务有限公司)马令海马总讲到围绕仓储、动产的仓货单权体系构建,包括存证可能出现的司法纠纷。这个权属到底是什么?出了纠纷的时候,能不能第一时间来举证,在司法上取得抢先位置?
在整个信用体系下,大家不能忽略信用。
人民银行出台的制度办法里讲得很清楚,主体信用是核心企业的主体信用。数据信用,讲的是交易的数据信用。“物的信用”,是交易标的物的信用。所谓的交易下肯定有一个物的交付,所以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在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时候,没有那么多资产,但它的贸易背景、交付物是真实的。
如果不能看企业的财务报表,或者没有经过审计,或者财务报表弄虚作假,银行敢给一家中小企业融资吗?这肯定是不现实的,因为整体的约束力不够强。如果交易是真实的,交易的标的物以及资金回流能够管控好,我们不是看财报的可偿付性,而是看交易的可支付性,也就是交易的自偿性,是供应链金融最核心的问题。所以在3.0模式里,很多问题需要把概念具象化、具体化,最后放到我们的系统里加以实现。
4、全新创设一套数字金融产品体系。
(产业生态场景中)围绕核心上下游企业,通常包括采购、到货、营收、融单等环节。下游可能有一级经销商、二级经销商,还有门店、仓储、物流等这些环节。关键是,什么样的解决方案能够更适用于供应链金融?宋华教授原来讲过一句话,我觉得讲得非常好。我们在做供应链金融的时候,如果把它当作一种纯融资性工具来介入,可能定位就低了。我们更多是为这个生态、这个产业体系提供一套综合的金融服务方案,包括结算、融资、现金管理等服务。
首先,我们在底层开发了多级账户管理体系,包括和上海大宗管理清算所合作的“清算通”业务,以及其它数字融资产品,后续进一步在这个体系下升级,把上游变成一种池融资现金解决方案。因为供应商不是供一笔业务或一笔货,在不同的账期、时间、频次、维度,交易其实都在发生。所以我们把多笔交易串在一起,形成池融资。
有的可能在订单环节,有的可能在到货环节,有的进入到营收环节,把信用最大可能性释放出来,让它最大可能地提供到更多需要资金的地方。如果纯做订单环节,这时候的风险释放往往是信用贷方式,能够覆盖的主体依然非常有限,所以我们做成池融资的方式,让链接变得真正安全。下游主要是围绕经销商、仓单、货权、物流等方面的交付。我们跟中仓登、万联网,在凭证、管理等环节,都进行了长期合作,并建立了一些国标、行标等标准,希望在这个体系里,让大家有章可循。
5、全新构建一套数字授信及风控体系。
过去,大家认为银行的授信难,因为南京的审批官和北京的审批官想法不一样,看待问题也不一样,有一千个道理批复你,也有一千个道理不批复你。大家的能力、水平、视角,可能都不一样。今天我们建立了全数字化的授信审批与风控体系。我们把所有的内在规律形成对生态健康度的评价,对单一客户风险的评价,以及自动化的审批,提供7×24小时在线无人审批。人只需要管产业规则,建立好模型,客户在线上进行随用随提。
6、全新构筑一套全流程数字化系统平台。
这套系统打破了传统的信贷规则。我们要适应千行百业的千企千面,把银行基础技术组件、流程组件、业务组件等,全部变成“模块化”,然后在上层做业务功能拼装。也就是说,在不同项目、不同供应链的不同模式下,都能将银行的能力通过快速拼装的方式拼装好,和客户进行对接,所以我们的开发周期被极大缩短,安全性也得到极大提升。
以上就是我们系统层面所做的设计,也是我们的基础模块。
二、全新开创产业数字金融“六大模式”
除了“六个新”,我们还有“六大模式”。我们和中仓登、万联网此前一起在华夏银行产业数字年会上发布了“数翼通”品牌。在此基础上,2024年我们又发布了六个子品牌。
去年8月开始,我们进军车领域,建立了“车翼通”。现在我们和十大车企建立了业务合作,全部开展得很顺利。在货物和仓储方面,我们围绕货,仓单、未来提货权、进口冷链等,建立了“货翼通”。今年2月28日,我们和国家铁路总局签约,把国铁数据、运单、陆运全部接入,包括满帮、中储智运、车联天下等,结合运输行业建立了“运翼通”。“顺翼通”主要是跟顺丰、京东、菜鸟等物流企业合作。“采翼通”主要是央企、国企、供应链公司的采购相关,针对的是上游,刚刚提到的池融资产品就是围绕“采翼通”。此外还有消费端,包括华为手机、快消品,以及酒类业务,建立了“消翼通”。这是我们的六大模式。
今天首先讲了“六个新”,其次讲了“六个模式”,以及六个子品牌的具体能力,希望华夏银行在数字化信用构建的过程中,能够服务到产业界的朋友们。
三、以两个全面,构建形成六大特有优势
最后,介绍一下我们的优势,以及为什么花这么大精力去搞数据信用?我觉得,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核心问题是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要降低企业的成本,要么搞供应链金融,要么搞传统的流贷。供应链金融相比流贷,成本一定是最低,是随借随还,是跟单授信。但为什么不好做?做着做着,就会把贸易金融做成流贷?如果“交易即融资”,每一单都靠人管理,这并不现实。海量交易,靠人一笔一笔管理,去锁住回款、看住货、管住交易,没有这种可能性。但今天的数字化给我们带来了这种可能性,我们也是围绕这种可能性来做的。
首先,我们叫“千企千面,一户一策”。我们和很多金融机构交流的时候他们说,我们也做线上化。我说,你们是线上化,我们是数字化,不是一个东西,千万别放在一起谈。你并不深入他的产业,我们要深入他的产业做定制化开发,你是一个“线上化的皮”,做的是一个泛模型,你的模型适合千家万户,而我们是深入每一笔交易怎么做,怎么深入管理,我们是千企千面的。
第二,一点接入,全国通办。我们是总行和企业点对点对接,分行只是跟客户做前期对接,后续所有的解决方案都由总行团队来完成。由于这个业务的复杂性,无论是成本、专业化能力还是客户的需求,都不是分行或支行层面能解决的。
第三,即时预警,快速响应。在系统里我们还有一个模块,对价格的定义、趋势、交易的异常,都会及时预警。通过物流数据,会实时知道车在哪、货在哪。如果出现问题,线下人员第一时间就会到现场,这是传统银行发展到今天,相比互联网企业更有优势的地方。
第四,交易穿透,用途明确。是跟单授信,不是流贷,不是放完资金,一年以后才去收取本息。
第五,7×24小时在线服务。这也是现在越来越多经销商选择华夏银行的核心点。因为审批人员、管证人员、主管都要下班,而我们是7×24小时随时在线、随时提款。
第六,秒贷秒还,随用随借。不是把钱借给企业后存到银行,以备不时之需,发生交易时再用款,把所有的成本压力都放到银行。我曾说过,如何用高价格打败低价格?看似企业给产业客户是4%的利率,我们给的是4.5%的利率,但实际年化下来,可能不到2%,整个资金池都放在银行,非常考验我们对整体资金灵活运用的能力。
图中这个数据是去年的。现在我们共投放了150亿左右信贷资金,上线接近100个核心企业。今年确实有些忙不过来,因为产业化的数字核心能力在不断向前走,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目前我们储备了100家,加上上线的,已经有200家。这些工作都需要一点点分析、一点点对接。很多客户对接完成后,给我们的反馈都是,没想到对公提笔款或个人提笔款,能像网贷一样快。
最后,我们希望一起构建银企之间的可信数据空间,共同构建产融之间的新发展模式。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注*:以上内容根据万联网主办的“2025第十二届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创新论坛”嘉宾现场速记整理而来,未经嘉宾审阅,仅供行业人士参阅。
来源:万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