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  , 肖小和 , 2021-08-09 , 浏览:5382


一、发展供应链票据面临的七个问题   


(一)各参与主体的认识存在差距


供应链票据虽已上线一年多,但各参与主体对供应链票据的认识存在较大差距,实质是参与主体对于供应链金融、供应链票据的发展能提升票据信用水平,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供应链的认识不够深入,导致参与主体对供应链票据推广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不强。


(二)各方宣传推广力度不够


目前,供应链票据的宣传推广工作,总体上看力度较弱。各方(包括市场管理主体、参与主体、服务主体等)尚未全面、主动开展供应链票据市场推广,大量中小企业对供应链票据的内涵定位、功能优势、办理渠道、业务流程等仍不了解。


(三)具备供应链金融风险特点


作为供应链金融产品,供应链票据同样具有供应链金融跨地域、行业特性突出、信息不对称、主体众多、流程复杂的风险特点,其信用风险、操作风险、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等需全面分析评估。


(四)业务生态环境有待完善


尽管部分地区出台了支持供应链金融、供应链票据发展的政策,但区域政策的管辖层面有限,且政策更依赖于后续的跟进与落实,是否能真正落实到位有待观察。此外,供应链票据涉及主体众多,包括:商业银行、供应链平台、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政府部门等,目前接入供应链票据的平台与企业太少,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五)基础性工作有待加强


首先,供应链票据在总体制度层面缺少监管部门发布的、有效力的管理办法,影响了市场参与者的推进态度;其次,市场参与者内部关于供应链票据的管理办法、风控措施不完整或未制定,内部操作流程、操作单位、考核措施不明确,影响了供应链票据业务的推进效果。


(六)商业银行覆盖率、参与度低


供应链票据的成长与发展既需要供应链平台、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的积极参与,更重要的是需要融资方(商业银行)的积极介入。目前,商业银行对供应链票据的参与度低、覆盖率低,主动性不强。


一方面从产品设计看,供应链票据与电子票据相比,企业通过供应链平台而非网银接入票交所,票据签发过程完全绕过银行业务系统,商业银行仅承担贴现、质押等职责,与商业银行传统理念相抵触,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从企业规模看,仅四家供应链平台接入,大部分银行无法参与供应链票据相关业务。同时,供应链票据系列产品创新问题。


(七)类票据业务产品影响


近几年,类票据产品—电子债权凭证开始出现,类似于供应链票据,可实现拆分、支付、转让、融资等功能,业务发展十分迅猛,类票据业务产品一方面部分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另一方面如管理不到位,可能引发新的风险。类票据业务产品的出现对供应链票据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替代性影响。


二、 供应链票据业务发展趋势与思考


(一)供应链票据发展趋势


1.契合供应链发展,前景看好。供应链己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供应链金融服务供应链发展是应有之义,作为供应链金融的具体应用工具,供应链票据是契合供应链发展的理想产品。目前,供应链票据仅限于商业承兑汇票,建议未来将供应链票据扩展至银行承兑汇票,进一步加大票据市场对供应链的支持力度。


2.承载数据衔接,空间广阔。供应链票据平台是承载供应链平台与供应链票据数据交换的重要基础设施,目前,虽然仅有4家供应链平台直连接入,但未来随着供应链票据的发展,相信会引进更多供应链平台及商业银行、财务公司直连接入,将极大丰富供应链企业的融资通道,供应链票据平台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可拆分等分化,意义深远。供应链票据是解决票据创新(如:标准化票据)的有效工具,尤其是供应链票据实现了等分化,为未来标准化票据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4.推进企业融资,作用积极。中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中贡献较大,供应链票据对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及支付结算具有积极作用,推进供应链票据发展,可以弥补金融对实体经济服务的盲点和断点。


5.缓解企业占款,成效显著。供应链票据有利于缓解企业应收应付款,避免出现大企业恶意占用中小企业结算款项等现象,供应链票据替代流动资金贷款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二)供应链票据发展思路


1.发挥信用在供应链金融中的作用


一是需要明确供应链金融中授信主体的评价方法,科学制定授信主体准入要求、评价标准及管控要求;二是需要建立供应链票据的评级体系,科学评估供应链票据主体信用风险,并借助上海票据交易所平台发布评级信息,引导票据市场合理评估信用风险及交易价格;三是需要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主动披露供应链票据签发信息及承兑主体信用信息,推动票据市场信息透明化;四是持续大力推广供应链票据,充分发挥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集团内部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积极使用供应链票据,进一步扩充供应链票据使用群体。


2.重点推进战略行业供应链票据


一是建议试点开展农业供应链票据业务,可结合本地农业特色,优先选择粮食、果蔬、肉禽、茶叶、药材等农业产品,发挥农业核心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打造联结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的供应链票据产品;二是建议积极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供应链票据业务,如:大飞机、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通信、碳中和、半导体及生物医药等,确保相关上下游企业支付与融资便捷,相关产业供应链运转顺畅,推动技术攻关及产业发展。


3.发挥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属性


一是提高认识,供应链票据是供应链金融的具体应用产品,有利于商业银行拓展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企业客户,提升银行综合服务能力,应充分重视供应链票据的应用与推广;二是重视承兑,供应链票据本质是商业承兑汇票,商票承兑一般是企业的首选,但其承兑阶段也最容易被商业银行忽视,商业银行应主动加强与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供应链平台的联系,积极营销票据源,对可能贴现的票源提前做好尽调及授信准备;三是强化贴现,商业银行应主动跟进供应链票据企业,提供贴现服务,以降低供应链企业融资成本,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能力。


4.加快推动供应链票据创新


一是积极推进供应链+标准化票据创新,标准化票据是指存托机构归集核心信用要素相似、期限相近的商业汇票组建基础资产池,以基础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而创设的等分化受益凭证。标准化票据联通了票据市场与债券市场,有利于规范票据市场,并提升抵御风险能力。目前,已有市场参与者尝试在供应链票据领域引入标准化票据,应加大对该项创新产品推广力度,进一步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质量,拓展供应链票据发展空间。二是积极拓展其他创新领域,供应链票据是创新型业务产品,在支付、交易等领域具有较大创新空间(如:供应链票据的支付方式、接入方式、交易手段创新,以及银行承兑供应链票据创新等),上海票据交易所及金融机构应密切跟踪企业及市场需求,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及时跟进。


5.强化供应链票据风险管控


一是认识层面,应充分认识供应链金融业务与传统授信业务在风险管控上的差异,既要认识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优势,进行差异化管控;也要认识到供应链金融业务存在专业性强、地域分散、主体众多、环节复杂的风险特征,需采用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二是制度层面,金融机构对供应链票据及其他供应链金融业务应制定专门的风险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信用风险、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操作风险及合规风险。三是系统层面,上海票据交易所需完善供应链票据业务系统及时披露供应链票据评级信息,金融机构及供应链平台应主动完善自身业务系统,并与上海票据交易所对接,共享数据信息,共同创造公平、透明的供应链票据支付、融资环境。四是监测层面,上海票据交易所、金融机构及供应链平台应强化对供应链票据交易信息、支付信息、融资信息、兑付信息及信用信息的实时监测,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沟通处置。


6.争取相关部门政策支持


一是建议央行在再贴现支持力度,并适时调整再贴现利率,以推动供应链票据健康发展;二是建议银保监会对使用供应链票据的供应链企业进行差异化票据监管;三是建议财政部门、国家及各级担保基金适当为供应链票据的承兑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并对供应链票据贴现人(中小企业)提供适当贴息支持;四是建议税务部门对使用供应链票据的中小企业进行适当的税收优惠。


WWW.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江西财经大学九银票据研究院

相关新闻

返回
顶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