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联网 , 毛莉 , 2025-04-14 , 浏览:875

曾被誉为“中国最大家居卖场”的红星美凯龙(601828.SH、01528.HK),在厦门国资建发股份2023年入主后,非但未走出困境,反而陷入更深的亏损中。2024年美凯龙营收同比大跌32%至78.21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扩大至29.83亿元,相较于2023年22.16亿元的亏损额,亏损幅度再度扩大34.61%;两年合计亏损近52亿元,几乎将之前三年盈利总和悉数吞噬。

根据2024年财报显示,红星美凯龙核心业务全面承压: 

1、自营商场:租金收入下降21%,平均出租率跌至83%; 

2、委管商场:收入减少28%,关停21家门店;

3、其他业务:建筑装饰服务与特许经营收入同步下滑。  

行业分析师指出,地产下行周期叠加消费疲软,家居卖场“二房东”模式遭遇租金议价权下降、商户退租潮的双重冲击;红星美凯龙虽通过租金减免稳商,但牺牲利润换取出租率的策略难以为继。


亏损飙升,营收一路“滑坡”

美凯龙是国内领先的家居装饰及家具商场运营商和泛家居业务平台服务商,主要通过经营和管理自营商场、委管商场、特许经营商场和战略合作商场,为商户、消费者和合作方提供全面服务。同时,公司还提供包括互联网零售、装修设计等泛家居消费服务。

财报显示,美凯龙2024年业绩承压明显,公司营收同比大跌32.1%至78.2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达29.83亿元,相较于2023年22.16亿元的亏损额,亏损幅度再度扩大34.61%。

在收入构成方面,各板块均遭受冲击。2024年,自营商场的租金及相关收入下降21.0%。受相关产业发展波动的波及,商场与商户经营状况均不容乐观,商场出租率及租金呈现阶段性下滑态势。与此同时,为帮扶商户,公司加大稳商留商优惠力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该板块收入。委管商场相关收入下降幅度更大,达28.1%,主要归因于委管商场数量减少以及委管项目履约进度延缓。不仅如此,建筑装饰服务收入和其他收入较2023年同样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截至2024年末,美凯龙的业务布局仍较为广泛。旗下运营着77家自营商场,平均出租率为83.0%;257家管理深度各异的委管商场,平均出租率为82.5%;通过战略合作经营7家家居商场;此外,以特许经营方式授权33家特许经营家居建材项目,涵盖405家家居建材店/产业街。这些业务覆盖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02个城市,总经营面积达20,325,659平方米,尽管规模庞大,但仍需应对当前市场环境下的诸多挑战。

针对营收同比下降的原因,美凯龙回复,受相关产业发展波动影响,商场和商户的经营情况均受到影响,商场的出租率和租金出现阶段性下滑。同时,为支持商户,公司稳商留商优惠增加。另外,公司其他业务板块的项目数量减少、进度放缓,导致营业收入同比下滑。

转型迷途:新业态难补主业缺口

为破局单一卖场模式,自2023年8月建发入主后推动红星美凯龙实施“3+星生态”战略,试图打造“家居+家装+家电+汽车+生活服务”的多元生态圈。在这一过程中,红星美凯龙积极与“建发系”资源展开深度联动,期望借助国资背景的资源优势,推动战略转型的落地实施:1、跨界联动:与建发集团旗下建发汽车合作推出汽车综合体“π空间”,盘活存量物业;引入建发代理的进口家电品牌,开设超150家高端家电馆。

2、业态调整:关闭20多家低效门店,将部分自营店转为委管或特许经营;开设近20家“M+高端设计中心”,探索设计驱动家装业务。

这些举措旨在实现“三家”(家居+家装+家电)融合,提高客流黏性和消费频次,将卖场从过去低频购家具的场所升级为涵盖家电、汽车、餐饮、娱乐的综合消费空间。

尽管红星美凯龙在转型之路上动作不断,频繁推出新举措,但截至目前,其主营业务的下滑态势依旧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扭转。财报显示,红星美凯龙2023年营收约115亿元,同比下滑18%,归母净利润亏损22.16亿元,上年同期尚盈利5.89亿元;2024年营收跌至78.21亿元,同比再降32.1%,归母净亏损扩大到29.83亿元。两年合计亏损近52亿元,几乎将之前三年盈利总和悉数吞噬。

同时,由于新业态营收占比仅10%,且培育周期漫长。2024年汽车、餐饮等新业务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而家居主业收入同比下滑30%,公司计提各类资产减值准备11.88亿元(减值准备计提和转回变动减少2024年度合并报表利润总额达11.76亿元)。

红星美凯龙在年报中解释亏损原因时称,“主要受非经常性损益较大影响,公司主营业务运营正常”,但实际来看,主营业务低迷和各种减值损失交织,已令公司陷入连续亏损的恶性循环。

在转型阵痛期遭遇行业寒冬,美凯龙造血能力不足问题凸显。

展望未来,美凯龙在年报中表示将继续拓展新品类、新业态,深化“3+星生态”战略的践行,大力布局 M+ 高端家装设计中心,构建家电、家居、家装全覆盖的“10+1”立体大家居生态。同时,还将创新商业场景,继续引入新能源汽车、时尚餐饮等业态,并将把握政策提供的发展机会,并与战略股东合作发展。

治理变局:建发掌舵换帅,车建新退居二线

作为红星美凯龙的新东家,建发股份入主后迅速掌控公司治理权,原实控人车建新退居总经理职位,国资系全面主导战略方向。

并购完成后不足半年,红星美凯龙即进行了新一届董事会改组:新董事会共有14名董事,其中建发系占据5席非独立董事,独董全由其提名;原第一大股东红星控股则退居其次,创始人车建新虽留任公司管理层,但在董事会的话语权大幅削弱,美凯龙成为建发系实际控制的企业。

高管层面也相应换血:建发入主后,委派建发集团总经理郑永达出任红星美凯龙董事长;2025年3月,36岁建发系高管李玉鹏接任董事长,推动“降本瘦身”,为美凯龙管理层注入了更加年轻的血液。

同时,在建发的主导下,美凯龙还强化了内部管控和资源协同。例如,对接建发供应链与地产业务,优化物流与物业运营。据悉,建发集团旗下的海外高端家电代理渠道正通过红星美凯龙的终端卖场网络拓展国内市场,实现了供应链与渠道的互补。美凯龙管理层表示,随着与建发体系内各业务板块在电器、汽车、家装、地产等领域的全面协同,公司有望在品牌推广、供应链金融等方面获得更大支持。

此外,在国资股东的信用背书下,红星美凯龙的融资渠道也有所改善。2024年以来,公司先后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大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获取了新的综合授信额度,通过债务置换优化了债务结构,融资成本明显降低。

国资隐忧:建发浮亏20多亿

引入国资背景,为红星美凯龙这艘航船增添了新的“压舱石”和“助推器”。然而,对于建发股份自身而言,也因这场收购承受了不小的财务压力,建发“输血”能力的极限成为隐忧。

截至目前,红星美凯龙巨额亏损持续侵蚀现金流,建发不得不持续注资维持其运营。美凯龙2025年4月12日发布公告,为满足公司的流动资金周转需要,公司拟向公司控股股东建发股份及其附属公司、其合资企业、联营公司申请借款,总金额高达95亿元。

红星美凯龙股价持续低迷,已从建发收购时的4.82元/股跌至目前的每股3元左右,致使其所持股权浮亏超20多亿元,而2025年建发本身亦面临百亿债务到期压力。

换言之,收购红星美凯龙使建发自身的杠杆率显著上升。此前,建发股份也公告提示,美凯龙持续亏损可能对上市公司业绩造成拖累,公司需防范商誉减值和投资收益下滑的风险。

另外,在建发治下,出于风险控制考虑,美凯龙也关停了许多效益不佳的门店,扩张步伐放缓。这种“止血”策略虽必要,却也意味着市场版图的收缩。

在激烈竞争的家居零售行业,战略收缩可能导致品牌影响力削弱、市场份额让渡给竞争对手。以美凯龙主要竞争对手居然之家为例,其近年也在全国积极拓展,并获得阿里巴巴等战略投资,在新零售领域加码。红星美凯龙如今背靠国资股东建发集团,如何在保持稳健的同时不丢失市场,是一大挑战。

破局之问:行业寒冬下的生死博弈

在转型期,美凯龙须警惕一些潜在风险:1、ST警报:若2025年继续亏损将触发退市风险警示; 2、资产抛售:公司拟豁免“不涉房”承诺,计划出售物业回血,被指“饮鸩止渴”;3、政策依赖:家居消费刺激政策落地效果不及预期,存量房翻新需求释放缓慢。

目前,红星美凯龙的困局仍在延续:2024年营收暴跌32.1%至78.21亿元,短期存在债务缺口,这家昔日家居流通巨头的“国资救赎”之路,远比想象中更为坎坷。

展望未来,红星美凯龙能否走出当前困局,关键取决于内外两个层面的因素:一是行业复苏节奏:2024年全国家具零售额增速仅3.6%,若地产销售回暖滞后,卖场模式难逆转颓势;二是内部转型成效验证:高端家电馆、设计中心等新业态需在2025年实现规模化盈利,否则现金流危机加剧。  

业内认为,红星美凯龙的突围路径,将主要在以下方面:一是轻资产运营,加速委管与特许经营模式,降低自营比例;二是数字化赋能,打通线上线下一体化,提升商户销售转化;三是跨界生态闭环:依托建发资源,构建“买房-装修-家居-汽车”消费链。  

虽然国资背书增强了美凯龙的融资能力,但家居卖场模式已步入存量竞争时代。未来,若宏观楼市回暖、转型新业态跑通,红星或有一线生机;但若不能在12个月内扭转颓势,连亏三年触发ST警报,等待它的可能是更严峻的退市危机。

国企厦门建发63亿接盘能否换来浴火重生,答案尚在迷雾之中,市场拭目以待。

来源:红星美凯龙年报,万联网综合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相关新闻

返回
顶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