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联网 , 梁超杰,许书川 , 2023-03-28 , 浏览:49039

进入2023年,国家从顶层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行动提速:设立国家数据局、数字经济发展列入地方政府考核、企业数据资源可计入无形资产或存货(征求意见中),明确通过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资产化来打开新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

迭代供应链金融,融入数字经济,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万联网必须行动起来。春节期间,我和万联网创始人蔡宇江筹划推进了三件事:

一是,向100+供应链金融老朋友发出非正式调研,检视供应链金融“向数迭代”的行动、认知、困惑、创见,发现企业家、行业专家和政府部门的创新勇为;

二是,重做“中国数字供应链金融生态图谱”。来一次国内供应链金融玩家玩法,以及地方政府推进“数字化+供应链+金融”、优化营商环境努力的全面盘点;

三是,启动“数字化里找新钱”直播,寻找那些用数提效的星火之行,找到小场景里的微创新,记录“小而美”的人和事,观察数据驱动供应链金融增长的可能与可行,坚定小步图强的方向。

数字经济创新迸发。笔者结合这三件事的进展,回望和畅想供应链金融如何在“数字化里找新钱”,是为综述,与各位朋友共贺万联网供应链金融十周年的重大喜庆。

1.1 调研:供应链金融进行时围绕产业场景“向链深化”“向数迭代”

一、“展望2023供应链金融”调研概况

调研大纲如下:

(景气度)2022年的业务情况如何?2023年供应链金融数字化转型您关注哪些热点、公司会加大还是减少投入?

(协同)金融供给侧与产业侧的数字化协同存在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数字转型深化-问专家)目前中国供应链管理数字化处于什么水平?疫情放开之后,大家最关心的产融协同转型方向是什么?

(技术赋能)过去一年,您最关注的技术应用是什么?带来了什么价值?后疫情时代,您会在数字供应链金融领域做什么?最愿意花钱采买的技术是什么?

(营销)您期待得到哪些市场信息?最希望在哪些渠道引流获客?您有没有打算做直播营销?您有没有关注供应链私域?

(产品与服务)在上行供应链以信单方式整合金融服务之后,大家会不会更关注渠道数字化赋能?看不看好货押类业务?看不看好纯数据信用贷业务?您认为多级债权流转凭证(信单)还会热吗、会不会被供应链票据替代?看多还是看空供应链金融ABS?

(展望-问专家、政府/平台)2023年,您看好地方国企供应链转型吗?存在哪些风险?

(展望-问专家)过去一年,您最关注的赋能科技是哪些?2023年,会带来什么样的技术赋能机会?

(数据服务-问政府)地方有设立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如没有,有否打算?有没有设立一站式提供政府侧企业数据的服务平台?

(地方产业供应链服务-问专家、政府/平台)您怎么看地方国企供应链转型?关注到哪些风险问题?在地方产业经济集群整合发展过程中,银行或机构产品与服务供给方面,还需要做哪些改进?

(招商引资-问政府)供应链服务公司、金融科技公司、产业科技公司、数据服务公司、大型核心企业或上市公司下设公司、新设地方金融机构等,贵地最期望招引哪类公司(请选三类)?需要提供哪些产业信息情报?需否协助举办产融对接、招商推介等活动?

通过微信发出问卷后,收回31位高管、政府领导或专家好友的认真反馈,有几位高管组织同事们讨论、借机统一新一年发展重点的团队共识。按职业大类看,金融机构高管9位、科技公司高管10位、政府部门或公共平台负责人6位、独立专家5位,基本涵盖数字供应链金融的各类业态。

二、调研观点摘要

(一)景气度

2022年,核心企业搭建供应链金融系统(平台)签约多、信单链业务增幅大,交易金融数字化进入“深水区”,市场景气度整体见涨。

多家科技公司反映,2022年虽在疫情期,签约客户数增长仍然较多;“信单链”业务逆势上扬。两家头部第三方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创始人回复称,“2022年的业务逆市增长”,“覆盖的行业及服务的核心企业数量有较大增加”,“开单(多级债权流转凭证)量大幅增长超过3000亿”。金融侧的反馈展示了交易金融数字化全面提速的明显态势,某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在“围绕核心客户搭建线上化生态银行业务体系”,持续深化与产业核心企业的场景化合作;某地方城商行2022 年投产或优化了15个供应链业务系统,“全线上化电子保函、票据池、政采贷、订单融资及经销商融资方面都取得了首笔落地”。

笔者去年曾给多家银行总行授课和交流线上供应链金融创新,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北京银行以及更多的城商行都把供应链金融列为重点发展产品线,快速推进线上化和数字化进程。以中国银行为例,该行分行业、分场景精准配置产品,在“中银智链”旗下拓展“医药链”、“汽车链”、 “装备链”、 “建筑链”、“绿色链”、“航空链”、“家电链”,围绕供应链全场景配置金融产品,包括票据、信用证、贸易融资、贷款、资产证券化、商业保险与保函增信、融资租赁等产品嵌入,并加速实现线上化或数字化服务,陆续上线“票E达”、“融易信”、“融E达”等线上融资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头部互联网银行将线上体验发挥到极致,其供应链数据贷系列产品,如供货贷、订货贷,采购贷、中标贷等,以不用开户、不用面签、线上进件、线上秒审秒批秒放的优越体验,获得市场追捧,引领着“体验创造价值”的创新方向。

(二)数字化转型与协同

金融供给侧与产业侧的数字化协同,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差异、价值顾虑和现实困难。那些决策果敢的领先平台在平衡产业与金融不同关切中找到了落地场景、实现了产品价值,比如简单汇某高管反馈称,简单汇这种第三方服务平台较好地满足了金融侧标准化和产业侧定制化的诉求,过去三年制造业核心企业空前承压,平台结合核心企业的财务供应链优化需求,引入新增合作银行30多家,实现了中小企业“金单或供应链票据”融资比率提高16个百分点,平均融资利率下降超过100BP,核心企业实现链条财务优化、中小企业实现融资条件优化,金融机构收获了优质业务的批量增长,多方实现共进多赢。

供应链金融的数字化协同,涉及产业侧核心企业和金融侧金融机构的供需确认到价值实现的长期安排。主要困难有三,一是拉平认知之难,核心企业的认知和投入意愿是关键,若非出于供应链客群全局经营和寻求财务供应链整体更优的考虑,难以启动;二是数据安全之虑,若非商业隐私的保全机制和技术方案落实得法并能实现显见回报,难以行动;三是变革再平衡之险,再细小的供应链金融活动都是供应链上下游、产融技多方合作关系的再平衡,在接口标准、客户个性化需求、链属成员的友好体验与沟通话术及银行风险偏好与合规底线的平衡层面,若非处理好“企业端场景敏捷与金融端合规审慎的矛盾”、实现协同增效,难以策动。

(三)产品创新

1供应链票据VS多级债权流转凭证(俗称信单链)。监管部门力挺供应链票据应用,以提高应收账款票据化与融资可得性。而多部门关于多级债权流转凭证有着不同的政策导向,本次调研对于信单链的市场前景,预期迥异但谨慎看多。有多位从业者或专家认为,供应链票据与信单链在未来一段时间将并存,“预期2023年可流转电子债权凭证将被逐步纳入金融监管范畴,信单链平台应有准入要求并接受反洗钱等规则的监管”——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林建华建议制定出台供应链金融促进条例,“规范电子债权凭证业务规则,将电子债权凭证纳入准票据管理,……加强对电子债权凭证的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提高电子债权凭证的业务透明度”。

某平台负责人反馈,不论是应收账款票据化还是票据应收账款化,本质都是“应收账款的规范化”,核心是债务的确权+规范的账期+金融资源的共享+产业生态的开放。而另一资深专家称,信单链与供应链票据对应了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应收应付账款和应收应付票据,各自法律关系、财会要求、结算博弈等情势不同,在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限制下,两者会并存。另一方面,相对于一般的应收应付账款和应收应付票据,信单链与供应链票据都创造了更高的效率和价值,两者可以协同发展。

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某位国际知名的资深金融大咖指出,信单链是没有国际先例的国内“独创”,其本质仍应追溯到“应收账款”,要穿透到信单链交易数据之后的实质权益。一种担忧是信单链成为影子银行的便利工具,存在“大型企业利用自身处于产业链核心地位和市场垄断优势,一边占用上下游企业账款、一边通过所属商业保理公司提供保理融资赚取利息和服务费用等侵害侵占中小企业合法权益问题”。不过,无论国股大行还是地方城商行,银行人士仍普遍看多信单链与供应链票据共存发展,一位资深供应链金融人士认为“多级债权流转凭证预计在未来几年仍将继续存在,理由一方面是该类业务并未出现值得被叫停的级别的问题,另一方面其竞争性产品工具并未表现出充分的竞争优势”。市场的实践似乎印证了信单链的强大生命力,尤其在越来越多企业采用赊销方式应对需求不足、存量竞争的危情当下,以及银行普遍面临资产荒而加剧抢夺优质链条资产。笔者从多家头部第三方供应链金融平台了解到,去年下半年以来采用信单链结算的核心企业大幅增加,某家平台去年信单链业务量大增3000多亿。

2供应链场景数据贷。经历了疫情期间中小企业和零售“数据贷”的大起大落,有多位专家表达了非场景中小企业数据信用贷(如税金贷、发票贷)的忧虑,若数据反应的行为内容是企业一般经营状况,在日益严峻的环境与内卷化竞争下,很难确保数据风控模型结果的稳定性,未必能安全穿越经济周期,况且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公信力与安全性也难以保证。来自第三方供应链金融平台和银行的多位高管,一致看好供应链交易场景下的企业数据贷——在特定的交易场景下,中小企业借助供应链关系与实力较强的大型企业绑定,定向的交易关系和交易风险更加容易通过大数据判断和评估,并且可以深入到“从订单到付款”的各个价值环节,设计针对不同价值节点的融资方案。比如,货到保理,在供应商送货到达、买方签收之时即可基于未来应收账款叙做保理融资,盛业、深观科技、广州锐捷物流等公司,都提供了类似的融资或助融服务。以深观科技为例,他们联手汇融数科在建材领域推行“货到融资”数字化助融服务,缓解建材行业“业主按工程进度付款、建材供应商垫付材料款”的资金压力。深观科技基于某省建的集中数字化采购、数字化履约、全程可追溯的工程场景,联合保理公司、商业银行、担保公司等合作,设计了商混到货融资的风控模型,在全流程在线平台上连接资金方和产业场景方,帮助商混供应商在货到场验收以后的第一时间即可线上申请融资,当日内融资款即可到账。这种基于真实的交易场景以及供应商和某省建的长期合作关系,产品上线一年来,表现良好,业务违约率保持为0。

即便纯数据信用贷受到市场热捧,也有很大发展空间,但其出现风险暴露时缺少实质性抓手,与银行的风控体系无法有效匹配,一位曾亲自起草过监管政策的资深供应链金融高管担心,“有很大概率因造成少量借款人逾期而导致业务整体被叫停”。这方面非银金融更有推广优势。银行需要进一步改进风控体系(例如风险评价维度、不良容忍度、清收核销配套等),才能持续开展这类业务。

3、下游渠道数字化与货押融资。在回复“在上行供应链以信单方式整合金融服务之后,大家会不会更关注渠道数字化赋能?”问题时,多数高管和专家表达了肯定意见,以直播电商、私域营销为渠道赋能的渠道变革正在到来,“帮助渠道做好数字化赋能也是产融服务的一个模式”,一位科技公司高管回复说,“渠道数字化赋能未来一定是一个重点方向,未来一定是开放互联的模式来做大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服务产业,这个市场太大了”。

“看不看好货押类业务?”去年银保监、人行联合发出《关于推动动产和权利融资业务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银行普遍加大普惠金融力度,银行参与供应链金融的热度普遍提升,货押业务如何重振成为业界聚焦、也是本次调研反馈热烈的话题之一。“得益于物联网、边缘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机构和企业管理押品的能力在不断提高、范围在不断扩大、效率在不断增强,进而业务风险也会更加可控,因此我们认为接下来货押类业务会有更好的发展”,同时,专家也认为“大宗商品仓储监管仍时有监管方参与的案件发生,物联网技术仍不能打消风控部门的顾虑”,总体上对货押业务持谨慎乐观态度。

4供应链资产证券化(ABS)。高管们对供应链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意见明显分化。支持者认为,供应链ABS在帮到中小企业融资的同时,能够帮助核心企业实现更为灵活的应付账款账期管理和现金流管理,会在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蓬勃发展后受益,其打包的应收账款资产质量会进一步提升,有些银行已经在广泛参与供应链ABS业务、为原始权益人(保理商)提供PRE-ABS过桥资金中收获颇丰。同时,发行ABS的门槛较高、叙做周期较长、涉及相关者众多、发行成本不菲,“在供应链金融服务逐渐渗透到多层级、中小企业数量增加及单笔业务规模下降的趋势下,ABS产品相关规则难以匹配上述供应链资产的特点”,因此供应链ABS能够适用的行业非常集中和数量有限,对实体制造业的适应性有待提升。

(四)营销创新

“您有没有打算做直播营销?”成为唯一一个零应答的问题,“您有没有关注供应链私域?”也是应者寥寥,供应链金融似乎与直播营销、私域流量经营这种潮玩无缘,呈现了典型B2B“线索型私域”营销的特点。当然也不乏先行者,一家设有非银金融和供应链公司的集团高管回应称,供应链私域流量集团一直关注,已经着手搭建自身的私域流量平台与体系,“需要借鉴市场上已有的私域流量技术平台企业的做法”。

“您期待得到哪些市场信息?”在市场情报方面,科技公司高管除了对“大企业数字化转型、金融科技系统需求”感兴趣之外,还对“政策、监管动态的解读”相对敏感;金融机构高管们展示了对“同业产品、大企业需求和创新交易场景”的迫切诉求,关注核心企业对供应链产品的需求和意见,期望找到符合开展供应链金融的理想场景。

“最希望在哪些渠道引流获客?”在获客渠道方面,核心企业的带动和推荐获客是金融机构和科技公司的首选渠道,超过一半的金融机构看重垂直行业聚合平台和第三方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合作获客。

营销创新创意的乏善可陈,可能是本次调研的一个重要发现。在今天的数字时代,B2B的营销能不能突破线下、点对点沟通和酒精含量的传统打法?自身品牌、市场定位和顾客心智的管理,企业媒体化、内容科技的应用,公域流量与私域流量的建设与运营,等等,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五)技术赋能

高管和专家们普遍认同“iABCD”技术赋能数字供应链场景和金融的可行性和迫切性,特别期待ChatGPT和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等领先技术在供应链金融运营方面的创造力爆发,关注能否以AI赋能某些特定场景,推动“数字供应链金融”迭代到“智能供应链金融”的新阶段。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解放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的人力压力,某头部供应链金融平台在文本处理、中登、客户服务、资产审核等多环节应用AI,提升了服务运营效能,该平台公司高管称,“根据我们的测算,引入人工智能后,整个平台服务效率可以提升数倍乃至数十倍,真正实现降本增效。”另一家供应链金融科技公司应用AI,在智能化数字资产盘点、智能数字资产质量监控、智能数字资产安全管理、智能数字资产标签标示等方面取得可喜进展。

场景闭环与“确真”是基础。要做到供应链场景的“数据闭环、数据真实和精准、数据共享”,真心不易。一个现实困难是产业端与金融端的信息化水平差异,不少产业端数字化程度落后于金融机构,两者之间很难匹配,金融端的数字化价值也难以发挥。另一个障碍是认知的不一致,产业侧关注数据安全、资金杠杆收益、撇清信用兜底责任和避免金融集中度风险,金融端关注对接效率和资金能否批量运用产生效益。一个避免风险和落实数据闭环的折中办法,是以“交易确真”(往往采购部门确认货物已交付的节点)来替代“应收账款确权”(财务部门确认已对账、开票的节点),这方面的创新方兴未艾。

数据标准化、接口标准化是迫切刚需。在核心企业、金融机构都有意愿开放连接,并在产品、流程都能确定的情况下,多家核心企业对接多家金融机构的“N*N”合作流程冗长、协同低效,“金融供给侧与产业侧的数字化协同存在的最大困难是金融机构各自为政很严重,造成内卷很厉害、没有协同”,数据分散、口径不一、标准各异,数据评价和采信裁量权更是各家自定。“能将二者组织起来?缺乏协调机制、推动痛点问题解决的组织或者通道。”产业、金融、技术各方各说各话,供应链金融行业标准、数据标准、角色定义等底层共性技术,迫切需要做顶层设计和组织。

金融机构的高管比较关注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对于货押业务的赋能,恰恰因为物联网技术还不成熟、应用还不够普遍、在流程上仍有很多风控断点,“所以整体上没能给银行带来明显的价值,银行的风险部门仍然是半信半疑”,期待有更具可行性的落地应用。隐私计算带来了数据可控共享,连同网络安全技术也得到个别科技平台高管的关注。

(六)地方营商环境优化与国企供应链转型

有6位政府(区县以上)相关部门业务处或平台公司负责人应邀应答了本次调研,有4位专家发表了“地方产业链供应链”问题的看法,非常难能可贵。

有4个区域政府设立了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公共服务平台,除了展示地方各类鼓励支持政策、政务信息、金融机构产品信息等基本功能,公共服务平台着眼在“公共数据”供给侧做了积极探索。一些地方政府建立供应链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如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苏州、宁波、天津东疆都设立了服务平台,扶持区域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反馈认为,地方国企供应链转型有必要、是区域经济升级的可行之路,通过整合供应链资源、调整产业链生产结构以及物流运输方案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市场竞争力以及降本增效。一位产业平台创始人、资深专家认为,传统的供应链模式以大宗商品为主,价格风险、交易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基本都存在,不是国企供应链转型的方向。他主张国企供应链公司发展为区域综合供应链服务平台,成为某个产业数字化的基础设施,提供“产业大脑”的支撑性服务,“深入一个产业,这个方向难但是正确!”

挑战有三,一是国企自身要提升产业服务的能力,“主业要做强”,基础要牢靠;二是平衡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下亏损零容忍与商业模式创新风险的关系,期待引入富有经验和数字系统支持的民营团队组建“混合所有制”实体或外包服务方式;三是地方金融机构要给力,“银行或金融机构建议深入产业链实体,以产业链核心上下游开展金融支持,而非仅看核心企业,关注产业发展细节,产品设计到产业链毛细血管,扶持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才能更有效的支持供应链发展”,某省金融局一位处长的建议,表达了对金融机构产融创新的热切期待。另一位平台公司负责人同样认为,银行或金融机构需要转换“一招鲜吃天下”的思路,要针对不同的产业调整产品,深入了解产业结构及商品属性来做好服务。

调研6处、有5个地方出台了链长制扶持政策,各地普遍着力改善和优化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环境,重视程度空前增强。关于地方招商引资,普遍欢迎大企业、供应链公司和产业科技公司入驻,体现了产业为本、市场为要的导向。

(七)小结

纵观本次调研反馈,结合近期实地走访或线上讨论,笔者深刻感受到三年疫情带来实体经济数字化的加速度,以及供应链金融“向链深化”和“向数迭代”的迈步跃迁。产业、金融、科技、供应链服务和政务支持构成的供应链金融生态式发展,相互促进、彼此成就。与此同时,“场景闭环的数据”与“数字供应链金融”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其积极提效作用正在显现,日益成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

在B端数字化普及的后疫情时代,在颠覆性技术迸发的当下,如何在“产-融-技-服-政”构成的《数字供应链金融生态图谱》中找准生态位,如何搭建彼此成就的格局找对商业模式,如何加快“数字化里找新钱”的能力迭代,是所有供应链金融参与者必须面对和做出应答的课题。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相关新闻

返回
顶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