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联网 , 梁超杰、许书川 , 2024-03-02 , 浏览:1205

一、背景:

港口是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其经营发展与宏观经济、进出口贸易景气度高度相关,全球贸易三分之二以上、中国进出口贸易超90%都是通过以港口为枢纽的航运完成的。其中,货物运输需求与宏观经济相关度较高,集装箱运输需求与对外贸易景气度相关度较高,国际宏观经济波动亦影响港口吞吐量。 

港口的产业链可分为货品供应方、港口运营企业、货品需求方三个环节,物流服务提供商在各环节之间提供物流运输服务。上游货品供应按照运输货源的品种,主要分为集装箱、干散货和液体散货。集装箱为海上货运主要方式,货源为进出口贸易货品,干散货主要包括工业原材料、粮食谷物等,液体散货主要为原油、成品油、液体化工原料等。中游港口运营是港口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港口运营企业主要提供装卸、仓储、理货等港口基本服务及物流、金融、贸易等配套延伸服务。下游货品需求方主要有制造加工企业、化工企业、销售终端等。此外,物流运输企业负责在各环节间提供物流运输服务。

2022年末全国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21323个,比上年末增加456个。其中,沿海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5441个、增加22个,内河港口生产用码头泊位15882个、增加434个。

另据海关总署公布2023年1~2月贸易数据,按美元计价,2023年前两个月中国出口5063亿美元,下降6.8%;进口3894.2亿美元,下降10.2%。

二、问题:

一方面是港口码头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是进出口量的下滑,供给过剩与需求下滑的双重共振导致了港口行业经营效益的快速下滑,港口业务转型势在必行。

传统港口业务发展存在如下问题:

1、同质化服务,营收、利润下滑严重,负债压力大

国际航运中心伦敦港,年吞吐量仅5000余万吨,装卸业务只贡献了利润的5%,金融、贸易、航运等高端服务却贡献了95%。

反观之,国内传统港口行业的投资、建设、运营都是围绕港口物流基础服务(装卸、报关、堆存等)为主的,基础性、通用性强,各港口之间除了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条件有一定的差异化之外,都是同质化竞争,这部分服务供给过剩。

从营收、利润数据表现来看,17家A股港口上市公司2022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994亿元,同比+2.5%;实现归母净利润386亿元,同比+6.8%;17家A股港口上市公司2023Q1合计实现营业收入474亿元,同比-8.5%;实现归母净利润94亿元,同比-14.8%。

从资产负债率数据来看,港口建设属于重资产投资,随着收入和利润的下降,港口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债务压力。 

2、各省港口整合是发展防线,但条块分割、数据孤岛是最大掣肘

自 2015 年宁波舟山港开始实施港口整合,福建、广西、辽宁、广东、山东、江苏、河北等省份逐渐加入港口整合队伍,‘一省一港’成为我国港口发展新格局。港口资源整合是促进港口提质增效、化解过剩产能、减少同质化竞争的重要举措,未来将从港口行业内部,向上下游产业拓展,逐步实现港口产业链的全方位整合。

不管是自身升级还是整合升级,都需要统一管理平台。但港口业务系统、海关单一窗口、外贸综合服务系统、航运系统、企业ERP等多个系统由港口、海关、船公司、货代、货主等不同的企业建设、运营,需要多方把各自系统链接起来,把业务数据打通,但由于涉及数据信息的权属、保密等因素,实际推动起来有难度。

3、向供应链服务转型是发展方向,但风险管理难度大

港口建设属于重资产投资,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周期长,受内外贸活跃度影响大。在目前国内外经济下行、港口码头供给增长的影响下,港口建设、运营方要控制新建投资项目,同时必须通过供应链增值服务,盘活存量资产,降低负债率。港口企业需要提供包括贸易、金融等更多的增值服务,从港口基础物流服务向端到端供应链服务转型。

但港口货物权属复杂,风险管理难度大。2014年6月初,青岛港地区被曝出发生大宗商品融资诈骗案件,该地企业德诚矿业涉嫌利用同一批金属库存重复骗取融资贷款而遭到调查,多家银行牵涉其中。2022年8月1日秦皇岛港铜精矿失踪,13家货主存储在秦皇岛港的近30万吨铜精矿,突然离奇“失踪”。

这两个事件的发生都与港口货物货权不清,重复融资,货权变更不及时导致风险事件发生。因此需要借助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对港口货权进行溯源管理,并对货权变更进行登记、公示。

三、应对:

基于上述问题,未来港口行业需要调整、优化服务内容的供给结构,从传统物流基础服务向以临港产业端到端供应链服务需求为导向,增加贸易、金融、数据服务,并借助数字化将港口复杂的生态体系中各参与方链接起来,借助港口供应链服务过程中沉淀的大数据,建立风控、决策模型,优化港口端到端供应链服务体系,降本增效。    

作为国内重要的大宗商品深水港,A企业提出以高端服务为先导的“数字+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港口产业链与创新链相融合,集团确立了“数字海港”建设总体目标。“数字海港”建设主要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撬动港口各板块、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改革,聚焦高效管理、便捷服务“两个”关键需求,加快运营管控、业务流程、客户体验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实现内提效、外增值,解决原先在内外融合、上下贯通、板块协同方面的难题,实现硬件与软件、生产与服务、运营与管理全面引领国际一流。

从服务的升级角度,A企业提供包括贸易、金融等更多的增值服务,从港口基础物流服务向端到端供应链服务转型。 

为了帮助港口企业转型升级,中信梧桐港提出了1+1+N的产业供应链服务架构:以一个智慧港口公共服务平台为基础,一个共享的产业供应链端到端服务体系为支撑,服务于N个地方特色、优势行业。

为临港产业、企业提供包括交易、物流、金融等在内的端到端供应链服务;基于可信供应链数据的支撑能力,通过资产登记确权、存证溯源、 AIoT等为企业增信赋能;为金融机构提供风险可控、可信的底层数字资产,助力金融服务实体产业;支持地方政府产业链招商。

具体来说,港口数字供应链服务平台包括12个系统功能模块: 

四、效果:

2021年12月,由中信梧桐港提供电子仓单平台合作运营支撑,A企业首单区块链电子仓单质押融资业务在XXX港头门港区成功落地。本次试单业务成功助力A企业在深化产融结合、提升航运金融服务的道路上迈出了里程碑的一步。

中信梧桐港凭借自身在区块链和供应链服务方面的创新举措和丰富经验,与A企业共同建设“基于区块链的长三角大宗散货数字供应链平台”,负责平台的整体规划、建设和实施工作,并参与相关国家标准、团体标准的制定。平台以“区块链+制造”为导向,以“港口供应链服务业务”为主线,通过技术平台、应用服务和产业生态建设,应用区块链技术,制定和建立铁矿石港口物流区块链技术规范标准,搭建长三角港航区块链平台,实现全流程数据的汇聚与共享,搭建全流程货物溯源体系,明确货权的归属;并以此为基础,打造贸易交易、电子仓单等特色应用服务,形成基于港存货物的可信数字资产,为实体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探索新的创新发展路径。

该项目于2021年12月成功获评由中央网信办同中宣部、国务院办公厅等18个部委组织申报的“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项目”,成为“区块链+制造”特色领域15个创新应用试点之一,也于2022年获批工信部“突出案例”之一,完成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申请,实现区块链技术在国内港航业一次全新的、系统的、深入的应用探索和实践。基于与A企业合作的国家工信部区块链创新试点项目持续深化集团内部区块链应用。

下一步将深化对供应链服务过程中沉淀的大数据的应用,为港口参与各方科学决策、业务优化、科技及金融赋能、降本增效提供坚实的支撑。

总结而言,中信梧桐港给我们的启示是:重资产投资运营型的传统港口物流企业,只要有合适的模式和技术的加持,从物流供应链延展到商流供应链,完全可以将自身的物流基础设施优势扩充为面向四流的供应链集成服务优势。其中,数字化能力是关键,区块链+物联网可以帮助银行突破“存货质押融资”、“电子仓单质押融资”业务。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相关新闻

返回
顶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