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供应链金融创新合规实验室 , GDSCFLab , 2024-06-18 , 浏览:2263

导语:

电子债权凭证是核心企业基于贸易背景在供应链金融平台上对上下游供应商签发的应付款电子债权凭证,承诺到期兑付。这些电子债权凭证可拆分、可转让,并可通过平台的保理公司、合作银行或财务公司进行融资。近年来,电子债权凭证平台的数量快速增加,注册企业数量持续增长,业务规模加速扩张,平台发起机构的规模和信用等级出现下沉趋势。

近日,广东省供应链金融创新合规实验室发布 <全国电子债权凭证平台监测报告> 。 据不完全监测,截至2024年4月30日,全国电子债权凭证平台290个,其中在建3家,经营中285家;由288家企业运营293个电子债权凭证产品。 北京平台数量最多达49个,其次为广东省43个,这两个地区的平台数量占全国平台总数的31.72%。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作为全国电子债权凭证业务的发源地、平台集聚地之一,电子债权凭证平台43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位。由43家不同的机构经营,均为“一平台一产品”模式,截至目前尚未出现平台终止运营的事件。

以下为报告全文:

【GDSCFLab】全国电子债权凭证平台监测报告

本报告由广东省供应链金融创新合规实验室根据互联网公开披露信息生成。不完全监测,截至2024年4月30日,全国电子债权凭证平台290个,其中在建3家,经营中285家;由288家企业运营293个电子债权凭证产品。

一、电子债权凭证平台发展情况

(一)平台集聚特征明显,北京、广东两地占比超过3成,头部6地占比超6成

从地区分布看,电子债权凭证平台较为集中,北京平台数量最多达49个,其次为广东省43个,这两个地区的平台数量占全国平台总数的31.72%。

平台具有“沿海”集聚的特点,平台较多的省(直辖市)除北京、广东外,分别为山东省(28个)、江苏省(22个)、天津市(20个)、上海市(19个),头部6地区平台数量占全国平台总数的62.41%。

(二)电子债权凭证产品数量快速增长,增速回落趋势突出

2015-2022年,电子债权凭证平台上均运营一个电子凭证产品,即“一平台一产品”。平台与产品变化同步。从发展趋势看,2015年平台建设开始起步,2015-2019年为电子债权凭证产品与平台建设同步,均为高速发展期,至2019年,产品和平台数量均达到71个;2020年以来,产品和平台数量持续增加,增速回落明显。从当年上线的产品数量看,2022年当年上线的产品数量最多,达68个。2023年新增产品数量同比少增23个,产品上线明显更加审慎。同时,2023年出现一个平台上运营多个电子债权凭证产品的情形,即“一平台多产品”。

(三)平台机构非金融企业占比近6成,金融机构中以银行为主,地方金融组织中以商业保理公司为主

从平台所有权机构性质来看,非金融企业占比过半,达到57.64%。金融机构占比24%,略高于地方金融组织的18.4%。金融机构的平台企业多为银行机构,占比88.4%。此外,也有少量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和信托公司等非银机构搭建了自己的电子债权凭证平台。

在银行机构中,城市商业银行占比过半,达到54.1%。近年来,不少城商行都在积极探索供应链金融业务,研发上线电子债权凭证业务对其而言是一种常见的选择。

地方金融组织的平台企业中,本身就与电子债权凭证业务高度相关的商业保理公司是绝对主力,占比达88.7%。其余平台所属机构包括少量融资租赁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和地方交易场所。

(四)平台开发多以自研为主,部分与技术公司合作采取本地化部署或SAAS服务

在平台研发方面,61%的机构选择以自研的方式进行系统开发。而在与技术公司合作的机构中,大部分机构更倾向于本地化部署的方式,但也有部分机构选择直接向技术公司采购已经成熟的SAAS解决方案。

(五)平台企业关联的集团央国企占比超7成,区域集中特征与平台趋同

电子债权凭证平台中,有71%的平台主要聚焦服务于集团内业务。平台企业关联的集团近200家,其中央企43家、地方国企103家、民营企业集团36家。这些集团主要分布于北京、广东、山东、江苏、上海5个地区,集中特征与平台集中特征趋同。需要关注的是,天津市是平台的集聚地,不是集团的集聚地。这是因为不少注册在天津的平台事实上服务的是位于北京的集团总部。

这些集团内核心企业规模达到4.89万家,集团内全部企业数量超14.45万家。

二、电子债权凭证平台变化趋势

(一)平台数量稳中有增,有序扩张

2024年以来,电子债权凭证平台上线12个,平台所有权机构仍以产业端企业为主,12个平台中9家为非金融企业;另外3个平台属于金融机构上线的平台。

(二)平台研发方式转向以与技术公司合作采取SAAS服务为主

新增12个电子债权凭证平台中,采取自研方式的仅有3个,其余9个均是采取与技术公司合作通过SAAS服务方式。

(三)电子债权凭证业务出现分化,部分机构业务下降较多

受监管政策影响,央国企平台更加聚焦主责主业,更加注重合规要求,坚持内部金融服务属性,部分平台业务增长缓慢,甚至下滑;而市场化平台企业业务仍呈稳步增长态势。

三、电子债权凭证平台退出情况

截至2024年4月30日,监测到平台退出2个,均是银行机构搭建的平台,系由于银行被吸收合并导致该银行主体消失,搭建的平台自然退出。

注:《全国电子债权凭证平台监测报告》来源于互联网公开披露信息,肯定会存在不完善,甚至存在个别信息失真的情况,请批评指正。更期待业界平台指导、支持、合作。

联系电话:0755-33087508 。

注:《全国电子债权凭证平台监测报告》来源于互联网公开披露信息,肯定会存在不完善,甚至存在个别信息失真的情况,请批评指正。更期待业界平台指导、支持、合作。

往期报告

1.

2.

来源: 广东省供应链金融创新合规实验室

十不准下供应链业务的合规整改、风控强化与保量增量

74号文“十不准”监管本质上要求国企供应链公司,一方面“不出风险”,且不能以“金融机构的手段”去控制、转嫁风险,要以“贸易商的手段”去承受并控制风险。另一方面“要有价值”,否则无法获得真实的业务流量,服务不了客户、掌握不了信息也就控制不住风险。

所以,为了帮助更多央国企答疑解惑、找到业务增长路径,万联网将于7月4-5日开启第八期课程,内容将在前七期近300家央国企600位高管精英参训并反馈的基础上做进一步迭代升级,由侧重应对审计、合规整改,升级为侧重供应链业务合规整改、风险控制与内控体系构建、直发/库内货转等场景下货权管理从而实现实质控货、向产业集群要营收利润、供应链业务模式创新,紧贴目前国企业务实际,解决当前的业绩考核需求、中长期发展问题。5位实战派专家导师强强联合,分别从合规风控、实质控货、审计监管、业务转型、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给大家建议。

课程核心话题如下,欢迎扫码报名~

1.怎么快速检测自己的供应链业务在合规层面是否过关,应对短期监管审查?

2.制度流程、业务拓展、财务记账、合同签署、业务运营等层面分别怎么做好合规整改?

3.全流程风控、全员风控怎么实现?有效的内控体系怎么构建?

4.怎么做才能按全额法记营收?审计师是怎么判断企业是主要责任人还是代理人的角色?

5.即使业务真实也可能会掉进别人设计的融资性贸易、循环贸易坑中,怎么规避?

6.找个国企仓合作、签好合同、派人到现场都不一定能管住货,怎么做才能实质控货?

7.最近很多国企纷纷成立货权管理部门,但新成立的部门该怎么做好货权管理?

8.真实业务场景中只能原地货转、直发或瞬时转移怎么办?

9.什么才是国企供应链公司的主业?没有主业怎么办?怎么从当地产业集群要营收和利润?

10.团队没那么多人,要实现系列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怎样与外部民企协同合作?

11.央企去金融化背景下,未来国企供应链公司还能做资金驱动业务吗?如果抽贷了会怎么样?

12.想要营收,但不允许转嫁风险怎么办?

INFO.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广东省供应链金融创新合规实验室

相关新闻

返回
顶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