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诚信征信 智能风控部
作者:石晗
近日,上市超30年的东方集团终于还是走向了退市。
3月16日晚间,东方集团公告称,公司被认定2020年至2023年年度报告存在虚假记载,股票3月17日停牌,并将自3月18日起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风险警示,实际控制人张宏伟则被终身禁入证券市场。另一方面,公司股价在经历连续数日跌停后已触及1元退市红线。这意味着,东方集团将面临重大违法及面值的双重退市危机,本身的资金债务危机,以及投资者的巨额索赔等风险。
今天,我们将从授信管理的角度,带你揭秘黑龙江首家上市民企“东方系”神话崩塌,百亿信贷黑洞背后的授信管理致命漏洞。
>>> 全文阅读约需8分钟
“东方系”神话崩塌
百亿授信背后的隐秘危机
3月14日,东方集团股价封一字跌停板,报收0.92元/股,时隔近九个月再次回落至1元红线之下。根据上市规则,若东方集团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公司股票可能被上交所终止上市交易。
作为一家登陆A股市场超30年的老牌上市公司,东方集团让投资者担忧的远不止如此。2024年6月20日,证监会决定对东方集团立案调查,一时间引发轩然大波。在历时近半年时间的调查后,东方集团财务造假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这家曾经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叱咤风云的东方集团,一度构建起横跨资本市场的庞大"东方系"。这个坐拥多家上市公司的商业帝国,曾是金融机构眼中的"香饽饽"。2020年至2023年间,其授信额度像滚雪球般膨胀,最高峰时竟撬动近百亿资金。
而这个被寄予厚望的行业巨头,竟在2024年6月被曝出惊天财务造假——虚增收入、隐匿债务、套取授信,一套组合拳直接击穿资金链。当债务雪崩来临时,数十家金融机构才发现早已深陷信用陷阱。
这场危机像一面照妖镜,暴露出授信管理体系的脆弱性。连手握数据与资源的银行都未能幸免,普通企业又该如何在风浪中掌舵?
授信管理的双刃剑
额度与风险的博弈
如果把授信管理比作企业经营的"安全带",那么额度的设定就是扣紧安全锁的关键动作。这里的核心矛盾在于:信用额度既是拓展业务的助推器,也可能成为引火烧身的导火索。就像走钢丝的艺人,如何在收益与风险间找到平衡点,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
实践中常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将"授信"与"用信"混为一谈。前者像给合作伙伴开具的"信用支票簿",需要基于企业整体实力核定上限;后者更像是单笔交易的"预付款",需要结合具体业务场景动态调整。举个例子,授信如同信用卡总额度,而用信则是每笔消费金额——如果持卡人收入证明造假,透支风险自然陡增。
数据迷雾中的困局
授信管理的三重门
当前企业授信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可以用"三难"概括:评估难、数据难、适配难。
(一)评估难,难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许多企业习惯紧盯资金缺口,却忽视了合作方的真实还款能力。这就好比医生只关注病人发烧症状,却不去查引发高热的病原体。东方集团的案例中,正是由于过度关注表面经营数据,导致忽视其债务黑洞。
(二)数据难,难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财务数据失真、关键指标缺失、行业特性模糊,这些问题就像蒙在授信决策眼前的层层纱帐。某券商分析师曾调侃:"有些企业的财报,比悬疑小说还烧脑。"当基础数据都充满水分时,再精密的模型也只能产出"数字游戏"。
(三)适配难,难在"一药难治百病"
农产品加工与高科技制造,餐饮连锁与大宗贸易,不同行业的风险特征差异之大,堪比热带雨林与戈壁荒漠。试图用同一把尺子丈量所有企业,结果往往是南辕北辙。
中诚信征信的破题之道
动态平衡的艺术
面对这些症结,作为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成立的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从事企业征信服务、中国本土领先征信机构——中诚信征信则提出"长短期偿债能力双维评估模型",为授信管理装上"北斗导航"。这套体系致力于实现静态数据与动态变量的有机融合。
短期评估聚焦"生存能力",通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这个核心指标,给企业做"压力测试"。同时,模型创新性地引入"行业周转率系数",就像给不同体质的患者定制体检方案——快消品企业与重资产企业的评估标准自然不能等同。
长期评估则像"体质检测",通过权益乘数透视企业的资本结构。这里有个生动的比喻:资产负债率好比企业经营的"血压值",长期居高不下必然引发系统风险。通过设置合理的波动区间,既能预警"高血压"危机,又避免误伤健康波动。
综上所述,主体最终的信用限额=短期偿债能力*短期偿债权重+长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权重
而中诚信征信风险模型以动态评估颠覆传统静态授信,通过实时追踪经营指标构建"企业生命监测仪"。以独创的【通用模型评分+行业子模型】适配体系,依托 9 大行业特征引擎,破解评估困局。
某区域性连锁商超通过部署中诚信智能信用评级模型,重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在0人员增配前提下,实现三大突破:
(一)风险防控维度升级
系统自动识别高风险客户特征,管理下游商户超4万家,不良率压降62%。
(二)运营效率结构性优化
授信审批时效从10天压缩至5天,客户分级准确率提升至98%,推动业务规模同比大幅扩张。
(三)风险收益动态平衡
在将风险敞口收缩的同时,依托优质客户挖掘,整体信用交易规模增长500%,形成"优中选优"的良性循环。
该案例印证了智能风控模型的核心价值——通过数据穿透实现"风险精准拆弹"与"资源靶向投放"的双重赋能,为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突破单一风控定位,中诚信征信构建"诊断-优化-赋能"闭环。客户应用数据表明,应用企业DSO下降30%-50%。重新定义信用评估边界——将数据转化为商业洞察,使风控从成本中心进化为价值引擎,推动信用体系从"静态切片"向"生态协同"的历史性跨越。
血的教训
从爆雷事件看风控进化
东方集团的陨落,也给行业上了沉重一课。当我们复盘这场危机时,会发现诸多警示信号: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异常拉长、关联交易占比畸高、融资性现金流与经营现金流严重背离……这些本该亮起的红灯,却在业绩增长的光环下被选择性忽视。
如今,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在授信管理中植入"反脆弱"基因:建立动态预警机制、引入第三方数据交叉验证、设置弹性授信阈值。
尾声
授信管理的未来拼图
站在行业变革的十字路口,授信管理正从"经验主义"走向"数据智能"。未来的方向,或许在于构建"人机协同"的智慧风控体系——让算法处理海量数据,让人脑把握商业本质。
正如巴菲特所言:"只有当潮水退去,你才知道谁在裸泳。"而对于企业来说,真正的考验在于:在潮水汹涌时,能否提前为合作伙伴备好合身的"泳衣"。
因此,为助力企业做好授信管理,2025年3月27日,我们特别邀请了中诚信征信战略咨询总监薛婧女士,到深圳来参加第十二届产业数字化与供应链金融创新论坛,并于现场发表《从数据到决策,助力企业做好信用管理》的主题演讲,重点给我们分享企业信用管理的实务干货,也欢迎大家到场交流~
报名咨询:李女士19168536275
除了薛婧女士出席外,本届论坛还集结了40多位嘉宾大咖,除主办方领导、政府单位与行业顶尖专家外,还有来自央企、国企、上市公司、产业龙头、供应链公司、产业互联网平台、银行、金融科技先锋、律所等企业决策人,将共同见证这场供应链行业的盛会。
他们分别是:国办84号供应链创新新政参与制定者&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宋华、产业供应链实战总裁教练&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项目专家&国际供应链与运营管理学会副主席文健君、万联网首席金融顾问梁超杰、新加坡国立大学商业分析与运营学院荣誉高级研究员兼供应链管理与供应链金融联合实验室主任沈亦文、国内资深产业互联网专家黄贵生、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首席研究员毛强华、集团财资管理专家&《场景供应链金融》作者胡淳一、河北自贸试验区正定片区管委会副主任尹力、信通院云大所金融科技部副主任刘孝贵、北京盛景网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合伙人颜艳春、华电集团燃料物流企法部主任牛志亢、象屿股份总经理助理孙刚、准时达全球解决方案中心负责人梁园、中企云链副总裁兼场景金融部总经理孟庆伟、优合集团联席董事长&集团首席财务官&优合亚太董事长魏楷錂、深度数科集团副总裁骆珞、中晟供应链执行总裁郇公弟、海智在线副总裁刘海涛、和融金链数字科技 CEO林丽、贵州遵商白酒交易市场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通、北京瑞泰格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林扬、德生科技大数据研究院院长简伟光、中诚信征信战略咨询总监薛婧、高达软件副总经理胡合鑫、金网络常务副总经理刘文庆、众邦银行首席信息官李耀、华夏银行产业数字金融部总经理王涛、星展银行中国企业国际化区域环球交易银行负责人于方、富民银行供应链金融部总经理刘英华、 光谷金信(武汉)科技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孙文、宁波保税区跨境供应链管理与结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健、数据宝轮值CEO肖斌、南通中实纺织交易市场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永强、北京德和衡(深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春艳、中仓登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总裁马令海、中仓登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副总裁邓洁、厦门市现代供应链联合会监事长俞毓斌、聚塑云董事长邢茂伟、万联网创始人蔡宇江、万联网高级分析师许书川...还有少部分嘉宾正在加速确认行程。
www.10000link.com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文章来源于中诚信征信
石晗
作者
More News »
国内领先的供应链金融智慧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