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制造业“两业融合”,突破口何在?

2021-07-19万联网 ,万联网

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后,新一轮物流业、制造业协同联动、跨界融合的热潮逐渐掀起。

 

对物流行业而言,两业融合的基础是物流业自身提质增效。近年来,道路货运行业逐步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高效运行带动整体“降本增效”,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基于此,7月13-15日,2021年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创新发展工作会暨公路运力发展大会在辽宁鞍山铂尔曼大酒店召开。会议以“智慧开局,融合共赢”为主题,汇聚物流业与制造业的数百位行业专家于一堂,深度探讨和总结关于推广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创新成功的经验,强强结合,致力于大力推动道路货运行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15日上午,物流透明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易流科技董事副总裁黄滨受邀参与智能制造与数智物流论坛,并做主题分享《制造业供应链物流数智化转型》,揭开数智物流新场景。

 

 

 

在供给侧改革以及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供应链物流的重要性日趋显现,拥抱数字化、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已是必然之选。

 

“物流数字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技术升级,一定是以促进业务、赢得更多业务机会为最终目的。物流数字化的过程,必然是与企业具体业务不断融合的过程。”

 

黄滨认为,数字化的实施会带来权力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权力的边界要被打破和重新定义。不少企业的最高领导者缺乏数字基因,造成企业信息化和数字化不畅,因此企业的最高领导者需要拥有更大决心和勇气来面对问题。

 

物流行业需要保持严谨、科学的流程,这促使企业需做到数据+算法的管理,利用数字化技术,结合工业工程实践,不断深入分析业务流程的更优化解决方案,最终保障整个物流过程和业务流程的清晰、流畅、标准、合理。

 

 

 

乘着新基建的东风,供应链物流行业将通过数字化赋能,做到物流全场景的智能化,构建一个全感知、全连接、全场景、全智能的数字世界,走向数智化时代。而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深入运用,黄滨表示,“数治化”应当成为行业追求的更高目标。

 

“在‘数治化’时代,业务治理是目的,数据治理是核心手段。”

 

让供应链物流要素IoT化,解决数据的来源问题也成为必然。IoT技术在物流产业领域逐渐普及,也能为采集物流数据提供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下,数据的质量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包括数据的全面性、维度、准确性、实时性方面等,进而优化物流行业的业务,对传统的管理模式、业务模式、商业模式等进行创新和重塑,实现业务成功。

 

 

 

 

 

大量的数据之下,如何去控制和应用数据成为行业新的门槛,易流又希望如何赋能行业和企业,实现供应链物流的“数治化”?

 

答案就是易流的最新产品“供应链控制塔”。

 

易流供应链控制塔从物流管理的视角切入,以业务治理为最终目标,融合多类信息系统的处理能力及场景模型,整合实时数据流,帮助企业打造透明、高效的供应链与物流体系,实现供应链“数治化”变革。

 

易流对供应链物流的控制塔的标准定义为“三个全”:

 

 

 

全链透明,实现业务全渠道和全运输通路的可视化;

 

全盘优化,遍及供应链全场景的智能优化,形成网络化的数据智能优化应用;

 

全景视角,从业务角度、绩效角度、成本角度等不同角度看供应链物流,进行实况分析和风险预警。

 

 

易流供应链控制塔包含软硬件产品于一体的完整解决方案,由擎天数据中心、梵天优化引擎与All in One看板三大功能模块组成。

 

01擎天数据中心

 

擎天数据中心为供应链控制塔打下坚实的数据基座,让更多模态、更大规模的数据接入、存储与挖掘成为可能。

 

02梵天优化引擎

 

梵天优化引擎是将大数据能力与引入业务治理的关键一步,实现对供应链物流业务的精准建模与智能优化。

 

03All in One看板

 

All in One看板则对应着全景视界,不仅清晰展示供应链过程的关键性指标,还能够对供应链物流的绩效表现进行综合评估,为管理者提供交付与订单导向的辅助决策依据。

 

擎天数据中心为多个信息系统架设了高质量的桥梁,而梵天优化引擎则对供应链物流的中观与微观实操提供了优化模型。最终,在All in One看板中,企业高层管理者可以完成宏观层面的监测、部署与优化。

 

 

无论是数字化还是数治化,对于供应链物流行业企业而言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易流将不断通过供应链控制塔赋能,提升供应链物流行业企业的数据治理与业务治理水平,围绕“构建供应链物流行业数字化(IoT)的基础设施”战略目标,携手产业伙伴,共同实现物流全场景的智能化。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在线留言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