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践行ESG 推动商业与资本向善——专访盟浪首席ESG官孙喜
- 2022-11-14,万联网 ,证券时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报告还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是近年来国内金融市场兴起的重要投资理念和企业行动指引,既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度契合,也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内在相通,发展潜力巨大。在此背景下,证券时报·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研究员匡继雄对业内资深ESG研究者、盟浪可持续数字科技首席ESG官孙喜进行了专访。
孙喜曾长期供职于Sustainalytics(为投资者及金融机构提供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和分析的国际咨询公司),是ESG管理与咨询专家。在采访中,孙喜分别就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监管层三大主体推进ESG进行了分析,为各方共同推动ESG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盟浪可持续数字科技首席ESG官孙喜
ESG中文名应该叫绿社治理
研究员:ESG和高质量发展关系密切,请问您怎么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孙喜:ESG是环境、社会、治理三个英文首写字母的简称,是一个舶来品,其相较于传统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更关注企业在环境、社会、治理方面的绩效,已被公认为是支撑商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新支柱。目前,ESG实践涵盖资产端的企业社会责任(CSR)和资金端的社会责任投资(SRI)两个方面,前者是对企业的要求,后者是对投资的要求,最终目的都是希望通过提升ESG素质从而实现企业的商业向善、投资的资本向善,进而达至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要给ESG起一个中文名,我认为可以叫“绿社治理”,即绿色(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发展理念要求企业和投资不再以利润最大化至上,这与不只看重GDP增速的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不谋而合。ESG发展理念强调企业和投资对各利益相关方要保持均衡,而不仅仅以股东利益优先,追求股东财务回报最大化。高质量发展从宏观角度擘画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发展思路,从微观角度则必然要求企业和投资坚持ESG发展理念,注重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只有同时做到了商业向善和资本向善,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才称得上是高质量发展。
推动产品从绿色金融升级到绿社金融
研究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需撬动大量资金流入到绿色低碳领域,请问您对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有何建议?
孙喜:绿色金融项目具有外部性特征,环境和社会效应显著,但它无法直接将外部效应转换成为财务收益,因此不易承受与传统服务一致的高成本金融服务。若要想把绿色金融打造成为市场主流,并让绿色资金真正流入那些急需资金但又不具备优秀融资能力的绿色项目,需要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产品的设计层面进行创新,对绿色金融项目所产生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量化,并在传统金融产品中融入绿色和社会性元素。
例如,在ESG投资领域,国际市场不仅有关注环境议题的绿色金融产品,还有关注社会议题的社会金融产品,比如社会债券就是用于帮助特定(但不限于)目标人群,为了解决或减轻特定社会问题或寻求实现积极的社会成果,像扶贫济困、提升性别平等,以及提升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的普惠性等等。
我国绿色金融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并实现了“弯道超车”。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0.9万亿元,同比增长41.4%,位居全球首位;在绿色债券方面,截至2022年8月末,我国以1.6万亿元的存量规模位居全球第二,仅今年1~8月境内累计上市绿色债券就达5593.86亿元。目前,社会性议题的官方重视度和社会关注度已极大提升,此时推动“社会金融”恰逢其时。建议中国金融机构积极主动地将产品从“绿色金融”升级到“绿社金融”,从而助推我国生态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
上市公司践行ESG应从三方面着手
研究员:上市公司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盘,上市公司积极践行ESG理念,对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请问您对上市公司推进ESG工作有何建议?
孙喜:目前,A股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水平已有了显著提升。2021年市值高于500亿元的A股上市公司中92%披露了ESG相关报告,94%的沪深300指数成份股披露了ESG相关报告,而全体A股中则有31%披露了ESG相关报告。从数据中可以看出,ESG理念已经在中国内地企业中基本完成了普及,不过实现ESG报告披露全A股覆盖的路还很长。
从实际披露质量来看,依旧存在ESG与公司战略业务关联不紧密、缺乏定量数据、ESG目标与绩效不清晰等问题。上市公司进一步推进ESG工作应注重将ESG发展与公司战略目标相结合,完善公司运营与数据治理,提升精细化运营管理水平。具体来看,我建议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逐步提升信息披露水平。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最大的区别是公司产权流动性不同,原因是前者有着大量的外部股东。中国上市公司在传统财务信披的基础上,应主动强化ESG非财务信息披露,这有利于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更好地全面了解企业的运作情况,洞悉企业深层次以及更长期的投资价值。
二是应该重视和提升ESG评级。2018年6月,A股已纳入MSCI新兴市场的指数,所纳入的A股均需接受MSCI的评级和评估。如果上市公司的ESG评级过低,很多投资机构因签署了联合国支持的“负责任投资原则”(PRI),而少投甚至不投该股票。从国内来看,ESG投资基金发展迅猛,它们越来越看重上市公司的ESG评级,已将其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此外,ESG评级影响上市公司融资成本。ESG评级高的上市公司,可以更容易地发行绿色债券和社会性债券,其利率一般比普通债券低,融资成本也更低。
三是尽早谋划ESG的战略融合。不少上市公司高管认为企业只有做得非常大之后才有条件推进ESG工作,其实不然。实际上ESG和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是密不可分的,不仅如此,它还能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故相关工作宜早不宜迟。比如,上市公司推进ESG工作,会更关心员工的福利和权益,这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降低离职率;上市公司在产品与服务中融入ESG要素,会更受消费者的青睐,有利于增加企业的销售收入;上市公司做好ESG工作,能提高其ESG评级,还有利于促进融资并降低融资成本。
分阶段分模块逐步推动强制ESG信披
研究员:当前,A股公司的ESG信披率不断提升,同时也存在披露标准不统一、披露内容不规范、披露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请问您对中国的ESG监管体系、ESG信披标准有何建议?
孙喜:目前中国ESG监管机构涉及央行、证监会、银保监会、生态环保、安监、社保、工商管理等众多部门,比较零散。ESG事务相对庞杂,单独的部门监管很难进行全面有效的覆盖,因此需要建立跨部门的联合监管体系,它不一定是一个固定的部门,可以是一个跨部门工作委员会或工作组。
ESG信披方面,目前部分民间机构联合大企业出台了ESG团体信披框架性指南,但大多属自愿参考性质的,因为没有强制性而缺少推行的力度。因此,如果证监会联合上交所、深交所和北交所三大交易所出台一个权威性的ESG信息披露标准,则必将极大地快速提升中国上市公司的整体ESG信披水平。不过,当前很多企业运营负担已经较重,若再要求强制ESG信披无疑会加重负担。因此,强制ESG信披虽然是大势所趋,但何时推行,仍需等待合适的时间窗口。
考虑到未来包括ESG信息在内的信披政策与监管体系只会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完善,对于A股上市公司而言,未雨绸缪方为明智之举。以下为几点建议:
一是按照市值大小,分阶段逐步强制实行ESG信披。比如未来两年内,市值500亿元以上的企业必须强制性披露;未来五年内,市值500亿元以下的企业再进行强制信披。
二是按照市值大小,分模板同步强制实行ESG信披。比如,市值500亿元以上的是一个复杂的模板,可能需要披露超40项的ESG指标,而小市值公司只需披露10个关键性指标。在这种模式下,中国A股的ESG信披可以实现快速的全覆盖。
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和IT技术,协助企业开展ESG信披。随着数字科技的不断发展,应用ABCD(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和MATH(多能、精准、透明、高频)智能管理算法和数据平台,有望协助克服传统ESG信披的困难与痛点。A股上市公司可在做好ESG合规披露的基础上,积极开展ESG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努力推动ESG信披的常态化、数字化管理,做到及时回应投资者对于ESG信息的实际需要,顺应资本市场的ESG投资趋势,从而真正助推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