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大咖共议!2022年供应链金融发展年度盘点及展望(一)

2023-01-06万联网 ,毛莉

2023年1月3日,万联网微课堂第150期由万联网高级分析师许书川做主持人,携手国内知名票据风控专家任恩林中仓登总经理马令海产业互联网专家黄贵生3位重磅嘉宾,做客万联网视频号直播间。本次三位嘉宾任恩林、黄贵生、马令海以《2022年供应链金融发展年度盘点及展望》为主题,分别从票据生态、产业互联网生态以及存货仓单生态三个角度在2023年开年第一周发表了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

 

票据生态:2023票据市场未来可期

 

2022年1月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11月11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修订正式发布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征求意见和正式文件基本上变化不大,都是共八章四十二条;《办法》修订稿包括总则、承兑、贴现和再贴现、风险控制、信息披露、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对此,任恩林老师就《办法》做了一个整体性解读,对《办法》中核心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任恩林老师是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供应链金融委员会首席专家兼名誉会长、国内知名票据业务专家,其在商票应用于供应链场景方面,指导了多家平台创新实践,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京东数科、大连德泰集团、中晟供应链等知名行业供应链平台顾问。任老师经常给银行、大学、大型企业等单位授课,是兼具理论、政策与实务的综合型大咖,尤其擅长票据业务合规与风控。

 

任老师认为,《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有六大亮点:一是明确承兑和贴现资质要求。承兑、贴现应具备相应的资质和符合监管要求;承兑人应经营和财务状况良好;具备到期付款能力;持票人申请贴现,应具有真实交易关系等;第二,加强风险防控;《办法》对银行承兑和财务公司进行细化,包括商业汇票承兑人对承兑的票据应当具备到期付款的能力,财务公司承兑人所属的集团法人应当具备良好的经营和财务状况等,银行承兑汇票和财务公司承兑汇票的最高承兑余额不得超过该承兑人总资产的15%。银行承兑汇票和财务公司承兑汇票保证金余额不得超过该承兑人吸收存款规模的10%等。第三,缩短票据最长付款期限,《办法》明确指出商业汇票的付款期限应当与真实交易的履行期限相匹配,自出票日起至到期日止,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第四,强化信息披露管理。企业、财务公司、银行未按要求披露票据承兑信息的,不得开展票据业务;第五,加强监督管理。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对超出承兑限额和付款期限、未按规定披露信息、逾期兑付、无真实交易关系承兑贴现、欺诈骗取承兑贴现、未经许可从事票据贴现的依法追究责任。第六,实现资管新规要求,例如对票据实现等分化签发、信息披露充分、集中登记、独立托管等;票据和债券市场一旦打通以后,票据融资渠道将更宽。

 

2022年5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了《关于升级推出科创票据相关事宜的通知》,其中就提到要将科创类融资产品工具箱升级为科创票据,提升资本市场对科创新领域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功能,加强对科创企业或科创用途的服务与支持。任老师表示,这其实就是标准化票据高质量回归的一个重要信号,通过票据来实现更多的资金方参与到票据融资来,甚至未来个人理财也可以参与等;同时,票据的使用范围扩大以后,对于市场上融资将更加便利,比如用途类的科创类的票据要求募集资金中50%以上用于支持科创创新发展,而且最关键一点就是科创票据下不设单独文号,统一在发行阶段添加“科创票据”专项标识。

 

任老师称,标准化票据如果高质量是归以后,将会是供应链金融的里程碑式的工具,比如它可以促进可以促进应收账款票据化、加快票据业务的互联网化、推动票据债券化、债券普惠化、票据理财大众化。

 

供应链业务方面,任老师也提示大家要高度重视供应链票据的发展。目前供应链票据在上海票交所已经推出,而且人行也比较重视,包括各个地方政府的文件也提到鼓励使用供应链票据。供应链票据属于央行统一工具是无因性工具,受票据法的保护,具有标准化的处理流程和健全详细的管理制度。但除了供应链票据以外,市场上还有一些信单类平台的产品,也能起到一个供应链量的推动和服务上游企业的一些功能。但目前信单类平台主要存在不是国家统一的工具、内部封闭运行、垄断经营、信用膨胀容易超发、利益输送、诱发腐败等这六大问题,国家可能统计不到、监管不到,或可能会出现一些系统性风险;而且信单类工具是基于民法典的债权转让有因工具,需要主债务人确权,但确权不代表付款,不付款就容易违约等。

 

 

此外,2022年6月,上海票交所的新一代系统的投产上线,它最大的亮点就是实现了票据的可拆分和批量清算。其一,"票据可拆分"是新一代票据业务系统的重要创新功能。其二,到期提示付款批量清算;针对票据可拆分之后票据包数量级增长,上海票据交易所设置了"批量清算专户",为收付款双方提供了批量清算资金的收、付款服务,实现"先收后付"批量清算流程。新一代票据业务系统突破性地在票据的签发与转让环节以票据包的形式实现了票据的变相拆分,这一功能给票据市场无限遐想,同时也为票据更好地实现支付功能以更多空间。

 

另外,任老师谈到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办法》对市场影响比较大的几个点:第一,对申请贴现资料提交进行了一个优化,票据贴现需要能够反映真实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等一些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合同、发票,可以是仓单、物流单、订单,可以是水电费的账单和票据支付回执,可以是用票据交税的记录,可以是借款还款证明等。第二,电票最长付款期限回归纸票6月,6个月的付款期限对票据市场影响比较大,主要原因就是有一些民间的套利会开一年期的票,贴现利率和存款利率倒挂,因此对这一块将产生一个重大的影响。第三,对商票发展是一个利好,因为期限短了以后会挤出一些套利票,银票的贴现会进一步下降,这对银行和企业的影响也都是比较大的。第四,为加强商业汇票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商业汇票信息披露操作,票交所颁布了《商业承兑汇票信息披露操作细则》,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要求只要是企业开展票据业务就必须进行披露而且要在票交易所平台上进行公示,而且不及时的也要进行公示;如果哪家企业没有不进行披露和公示的话就会进行通报露等,同时也明确企业票据一旦构成逾期以后,票交所暂停为其提供商业汇票承兑服务;对票据逾期有异议的,承兑人可向票交所申请核对。因票交所系统原因、节假日规则不一致、疫情原因、诉讼纠纷、资金账户司法冻结、不可抗力等非承兑人原因导致票据逾期的,承兑人可向票交所申请修正等。

 

新规新系统对票据的市场影响有几点比较大,对此任老师总结如下:1、应收账款票据化:对银票而言是利空,商票则一定是定好;商业承兑汇票将快速发展,电子商票创新模式增加,银行保证保贴业务活跃;2、新规实施6个月后票据将迎来一波到期高峰,商票更容易接收,银票套利票减少;3、可拆分,票据支付流转更加便捷,票据可拆分以后更加便捷,换票、贴现需求减少;4、强制信息披露,票据交易数据更加透明,违约成本更高;5、严格管理银票、商票出票行为,优化流转贴现融资手续,也会让持票人融资更加便利。

 

任老师表示,2023票据市场未来是可期的,体量一定会变大。大量应收账款票据化以后,大量企业的信用是没有被激活的,是认可度是比较弱的,因此保贴业务这块业务就会非常的活跃,比如供应链管理公司就可以与一些担保公司、保险等等一些机构进行合作,现在市场上需求量非常大,所以一定要抓住发展机遇。另外,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以及一系列的文件出台以后,应收账款票据化将会加速推进票据业务模式的创新,各个银行将稳步推进特色个性化的商票业务。最后,任老师称,方向比努力重要,机会比效率重要,我们一定要选对方向认识市场。

 

产业互联网生态:流通转向制造服务是未来趋势

 

2022年,1月12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这是“产业互联网”首次出现在国家级的五年规划中,并且文中提到了很多先进的词汇,如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服务型制造、共享制造、“虚拟”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等等。

 

2022年11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也强调:“应用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搭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融入核心企业生态圈,加强协作配套,实现大中小企业协同转型。应用行业龙头企业输出的行业共性解决方案,加速提升自身数字化水平。基于园区/产业集群开展网络化协作,发展订单共享、设备共享、产能协作和协同制造等新模式,弥补单个企业资源和能力不足;积极接入园区/产业集群的数字化创新网络,利用共性技术平台开展协同创新。

 

这些文件给了我们很清晰的指引,但什么叫共享制造,如何共享订单?这些先进的模式怎样才能落下来,不止于仅成为口号呢?很荣幸,我们请到了资深的产业互联网、产融平台专家黄贵生老师来分享其洞见。黄贵生老师拥有20年管理及创业经验,10年以上产业互联网实战经验,亲手打造了国内最早一批产业互联网之一的“东煤交易平台”,并帮助东煤交易平台供金业务实现从0到200亿,先后在煤炭、化工、钢铁、农业、有色金属等领域辅导多家企业。在本次直播中,黄老师从产融平台和大宗供应链趋势这个角度来做了一些年度性回顾。

 

黄老师认为,无论是现在的平台也好,还是大宗供应链公司都在从流通服务向制造服务的方向转型。回顾过去20年,大宗商品的基本底层经历了从供给短缺(供小于求)到供大于求再到供给变动性异常这几个变化。近三五年以来,供给异常波动的情况下,导致越靠近上游的企业风险就越大、利润越低,尤其是纯粹做供应链的公司,风险是十分巨大的。当然从另外视角来讲,利润率也是逆向的,越靠近终端毛利率相对越高(5%~10%)。

 

过去20年,供应链类公司从简单的贸易商转型成为供应链服务商,再到现在的产业链运营商或者产业互联网平台,实际上供应链公司都是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从产业链布局角度来讲,逐步的从过去只做单节点到多环节再到现在做长链条。从服务的视角上来讲,无论是现在很多产业互联网平台还是大宗供应链公司,实际上也都是从过去单纯围绕商品的流通服务逐步向制造服务方向转型,比如说不单参与了商品的流通,更重要是还参与商品的制造环节优化,这种趋势变动是非常明显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趋势?整个驱动的有哪些因素?黄老师认为主要有4个因素:一是供给过剩,存量时代;我们整个社会的商品生产大部分都进入到了一个存量时代。存量意味着需要创新,找到新的模式才能活下来;因为蛋糕就只有这么大,我们要从怎么分蛋糕这个角度上来考虑问题。二是科技驱动让产业数字化成为可能;5g时代来临,整个社会经济底层逻辑发生了变化,网速以10X倍数增长,让万物互联成为可能;物联网成为产业升级的巨大机会,这种机会也带来了更好的商业模式变化,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驱动因素。三是流通成本的降低到生产成本的降低;目前流通毛利率越来越低,未来可压缩空间有限,并且流通环节的可增值空间远不如研发、制造等环节的增值空间,另外往下游产业链延伸可以淡化周期影响、增厚利润。四是政策驱动;政策方面上来讲,包括十四五规划、二十大报告等等都提到很多这方面的内容,比如产业集群等。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但中国的制造业也面临着很大的困境,数以万家工厂面临生存困境。以产业集群为例,中国目前各地有大概1000多个产业集群,但也出现“群”而不聚、“群”而不强的问题。比如制造业企业在采购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等都面临严重的困境:原料端价格波动加剧、地缘因素叠加疫情因素等,不确定性加大;生产端对上无议价能力、对下无涨价能力,工艺、设备、原料、辅料高度同质,行业协同少、同质化竞争厉害,工厂开机率严重不足,资金流紧张、订单少;另一方面,消费端又出现需求萎缩、消费增长乏力、成本挑剔等。所以上述这种困境之下,很多的供应链公司、产业平台开始把工厂作为服务对象,“虚拟工厂/云工厂”、全程供应链管理等概念也随之出现。

 

 

黄老师在直播中称,我们可以将“虚拟工厂、云工厂”理解为:将众多小型工厂虚拟化为一个协同工作的大型工厂,将各个小型工厂的厂房、仓库、工人等闲置浪费资源整合在一起进行调配,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将哥哥工厂链接起来;通过给工厂提供数字化的设备或者数字化是赋能,能够提高工厂生产效率,降低工厂的生产成本,通过提供订单也可以提高它的开机率,提升工厂的价值等。

 

目前,我国一些头部企业已在积极地探索采用“虚拟工厂/云工厂”新型的企业经营业务模式,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通过各平台对制造业实业的赋能,通过用“云工厂/虚拟工厂”这种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模式能够把整个产业集群重新做一次优化升级,来更好的满足了供求的匹配,进而为整个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经济高质量发展增长作出贡献。流通转向制造服务,产业平台真正的服务实业,造福终端客户,黄老师认为这是产融平台或供应链公司未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趋势。

 

 

存货仓单生态:核心是解决货权权属清晰问题

 

对标国际上仓单生态的发展,我国仓单生态的发展还是比较滞后的,这些年年年都有重复质押、虚假仓单的暴雷事件发生,并且一出事就是几亿几十亿几百亿的,2022年佛山铝锭事件、秦皇岛铜精矿事件大家都不陌生了。这背后缺乏一个体系的建设,包括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管理体系、技术体系等。理论上存货仓单生态应该完全可以形成类似票据这样的统一大市场的。所幸目前国内也已经有一批领先的企业着力构建这样的统一大市场,例如中仓登、中储京科等等,他们都在自发地组建联盟,这种联盟已经是存货仓单统一大市场的雏形了。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任重道远,那么我们的仓单统一大市场如何实现呢?对此,中仓登的总经理马令海老师在直播中就存货仓单这个话题展开了相关分享。

 

马总从动产领域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存货和仓单方面,从相关从业企业的角度跟大家介绍现在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他表示,在我国,涉及到动产的融资的每一项资产的最终的解决都是偏滞后的,可能都是在出了很多问题之后,才会对某一类别的资产有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所持有的动产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就是应收账款和存货。应收账款在20年多年前被叫做白条,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应收账款在实业界俗称“三角债”。

 

站在国家层面上,应收账款问题的解决除了商票这种解决方式之外,其实央行征信中心下面的动产担保登记中心,以应收账款担保物权登记的方式也解决了一部分中小企业持有的应收账款融资的问题。但无论是商票还是应收账款的解决方案过程中,都有一个完整的解决体系,在这个体系项下第一点需要就是有国家层面的法律支持,并且建设一系列的解决方案的基础设施的平台和相应的机构去推进相关法律规则的运营,才能让资产有效的跟金融机构的资金进行对接起来。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持有的动产里面有非常大的一部分资产其实是存货。但是存货融资市场则是不出事则已,一旦出问题就一定是大问题,金额少则涉及几十亿,多则是上百亿千亿的大案,比如像佛山铝锭案、秦皇岛精铜矿案等,马总认为核心原因就是存货和仓单市场里面是没有任何规制。对比应收账款而言,存货融资市场没有一个核心的机构来积极推动整个基于存货或仓单为基础资产的融资服务市场的建设工作,以至于整个市场都处于系统性风险随时爆发的状态。而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有法律,再有主管机关进行主导,接着有专业机构进行市场运营和服务体系设施的建设,才能让整个存货和仓单融资服务体系有效的运转起来。

 

目前,国内存货面临的非常不利的环境就在于没有法律(比如仓单法)的同时,另一个核心原因就是无论是货主还是质权人的货物都是放在别人的仓库里,即委托第三方仓储管理企业来进行保管和监管。而保管、监督货物的这类企业,不但没有法律可依,也没有主管机关去推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另外相关服务设施规制建设的推动工作也推动不起来。近几年,市场上也诞生了各种各样的机构都试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其中听到最多的就是希望用技术去解决所有问题。

 

众所周知,货物其实是一种动产,动产技术能去解决的,实际上业内是叫“控住货”。所谓“控住货”,就是保证货物确认清楚它“在不在、少没少、坏没坏”,这三件事利用技术手段是可以做到的,并且可以做得非常好。但从相关风险爆雷案件来看,实际的状况是无论一份货物有多少个申请主张权利的人,最后所面临的问题都是相关各方没有办法证明这个货物到底应该归谁所有,或是由哪一个质权人来处置。马总认为,出现这个问题的核心原因就是因为货物的权属(包括所有权和质权等)不清晰,使得相关各方不出问题则已,一旦出问题就一定会出现“一货多卖”或是“一货多押”的大问题。如果涉及出具仓单的话,那可能就会出现单货不符,即“一单多卖”或是“一单多样”这种情况,这是存货融资市场本身缺乏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必然结果。

 

过去20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的仓储物流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的。截止目前,大家耳熟能详的基于存货交易或者是存货融资产生的都是巨大的风险事件,且每爆发一个风险事件都是涉案金额巨大,涉及相关各方非常多。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马总认为有两个解决方案:其一,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就是等待国家立法,立法之后指定相关的主管机关去对存货或者是仓单的交易和融资市场去进行管理,然后新的业务都在有序的状态下去开展。但是这个立法什么时候能够达成目标,现在没有人能够预知。其二,用行业联盟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点就是所有质权方能够看到货权的所有权或是质权的清晰归属。如果开具了仓单的话,那么仓单一定要对应着明确的货物。当然也有例外情况,在有法律的情况下,如果开具了一个全国性的仓单,则可以不需要对应某个特定的货物。例如目前我国4个期货交易所登记注册的仓单,是不需要对应特定的货物的,只要是在期货交易所登记过的仓单,就可以根据买到的仓单上标识的数量、品级和指定的交割仓库,就能保证能够拿到指定的货物,这也是为什么在《期货法》里约定,期货交易所注册登记的仓单是标准仓单的原因。但除了标准仓单背后有期货交易所在保证见单提货之外,国内到目前在没有仓单法的情况下,还没有一个国家层面上的机制去保证哪一个体系下开出来的注册登记的仓单可以见单提货。在这种情况下,想见单提货实际上依靠的就是开单的仓储管理企业的信用,但任何一家仓储管理企业自身的信用跟他保管的货物的价值相比,都是非常有限的。那么,怎么去解决存货或者是仓单的交易可靠和融资达成问题?在马总看来,通过技术手段、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各方的共同参与一起解决货权的权属清晰的问题,最终避免“一单多押”或是“一单多卖”,这是我们一定要去达成的目标。

 

在参与市场的过程当中,国内其实不仅仅中仓登在做货权尤其是仓单的登记,上期所、大商所、郑商所甚至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也在成立一些相关的平台在做仓单登记。马总表示,登记其实就是权属登记,从实际的法律效果上一定要达到法律文书的作用。如果达不到这个作用的话,登记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在仓单登记的过程当中,必然就会存在一个非常基础的问题,即怎么锁定某一个特定的货物?马总认为实际上是靠企业统一身份,所有存放了用于交易或者是融资的货物的仓库都必须要有全国统一的唯一的身份标识。这个身份标识系统需要国内所有做仓单登记的公司共同遵守同样的规则。锁定仓库,只有这样在做信息登记的过程中,才不会出现“一货多登”或是“一单多登”的情况。在这种背景下,现在业内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整个存货或者仓单交易融资服务市场的基本基础设施的解决是需要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大家共同为这个市场努力,各参与方在权属清晰的情况下能够放心的进入到这个市场,也才有利于存货融资市场大规模的向前发展。站在中仓登和行业协会的角度来看,马总表示,大家如何制定好相应的规则有效地保证信息的互联互通,是相关各方共同推进存货融资市场大规模发展的基础前提。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之上,相关各方的登记体系要充分达成权属清晰这个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让存货资产能够得到有效的流通,最终有效的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

 

中仓登就是在仓储场景数字化与存货资产数字化这种大背景下,由三家国家级行业协会与地方政府平台共同发起设立的行业性登记服务平台,通过登记及配套服务的方式,为供应链业务中涉及存货、仓单的交易、融资的环节提供完善的货权公示、管理服务,进而切实保障相关方基于存货与仓单的权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仓登已逐步建立起了完善的货权管理规制,并联合业内一众物流仓储企业、监管企业、科技企业、金融机构,正在积极有序地落实“全国性可流转仓单体系”的建设,为存货(仓单)电子化后的流转、融资及其他产业链应用提供标准化和智慧化的支持。

 

马总表示,随着存货融资市场规模的壮大和行业的发展,希望我国能够早日诞生一部相关的法律,也能够有特定的主管机关来去管理用于交易或者是融资的这一部分货物存放的仓库以及管理这些仓库的企业,同时有一套规则让这些企业和仓库有效的运转起来,也更便于实物资产的流通,以此给实体经济提供有效的支持。

 

小结

 

直播尾声,主持人万联网分析师许书川总结称,统一大市场就是要让要素或者说资源真正的高效率的流动起来,仓单体系的发展就是统一大市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的部分。统一大市场要建立起来,最根本的就是信任问题,包括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背后本质也是信任的问题。我们做供应链金融包括票据、产业互联网以及存货仓单生态这些,其实最终要解决的都是一个信任的问题。

 

最后,引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宋华教授的一个观点作为本文的结尾: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信任链,分别是可信交易链、可信资产链和可信行为链。供应链金融的未来,是脚踏实地的建构基础设施,而不是关注“金融”!

 

来源:万联网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在线留言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