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央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2)》
- 2023-05-21,万联网 ,供应链金融智库
5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2)》,对2021年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本次《报告》共分为三大部分、十六个专题,围绕宏观经济运行情况、金融业稳健性评估和构建系统性金融防控体系进行了详细解读。
《报告》认为,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十四五”实现了良好开局。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8.4%,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统筹指挥下,金融系统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强宏观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全力做好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稳杠杆取得显著成效。实施有力、有效、有度的宏观经济政策,以相对较少的债务增量支持经济较快恢复增长。2021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为272.5%,较上年末降低7.7个百分点。统筹做好资管业务整改工作。资管新规过渡期于2021年底如期结束,资管整改成效显著,通道类业务规模大幅压降,产品净值化比例明显提升,资管行业呈现稳健发展态势。
在报告第二部分“金融业稳健性评估”,央行以专题形式阐述了金融数字化对我国中小银行的影响,并披露了下一步的相关工作动向。
央行指出,受限于技术薄弱和消费场景缺乏,中小银行线上自营获客能力不足,普遍通过与金融科技平台合作的方式开展线上业务。部分金融科技平台利用科技优势,控制营销通道和客户触达,借贷产品核心风控环节依赖平台完成,中小银行自主获客、风控能力弱化。
对于下一步工作,央行表示,优化中小银行与科技公司的合作模式,明确双方的权责边界,强化中小银行在合作中的自主经营能力,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坚持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环节不外包。
央行并称,对金融科技创新实施穿透式监管,实现风险监测管理“看得懂、穿得透、控得住、管得好”。出台针对金融科技公司的监管政策,筑牢金融与科技的风险“防火墙”。
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及落实进展”一节,央行介绍了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相关进展,提到“针对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等第三方的合作日益密切,发布相关指南,帮助银行评估金融科技公司相关业务风险”。
根据央行最新发布的金融机构评级结果,在439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中,评级结果处于“红区”机构为366家,资产规模为5.61万亿元(占比为1.55%),其中,农合机构(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风险最高,高风险机构数量分别为217家和118家,数量占全部高风险机构的92%。
另外,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报告》提出,也要清醒认识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国际方面,全球疫情仍在持续,地缘政治局势紧张,供应链和国际贸易受阻,粮食、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货膨胀水平屡创新高,加快收紧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不容忽视,全球经济增长、金融市场和跨境资本流动面临震荡风险。国内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消费复苏动能较弱,稳出口难度增大,结构性通胀压力加大,疫情对经济平稳运行造成一定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凸显,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呈现区域集中特征。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条件没有变,韧性足、潜力大、空间广的特点也没有变。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将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金融系统继续向实体经济让利,强化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提升监管协调效能,补齐制度短板。完善中小银行公司治理,多渠道补充中小银行资本,加快不良资产处置。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为主线,深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及时防范化解债券市场风险,稳步推动债券市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稳妥有序做好重点机构风险处置化解工作,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积极推动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相关工作,发挥存款保险制度和行业保障基金的作用,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风险隐患。进一步强化系统观念,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加强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构建更加强健有效的金融安全网,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以下摘自《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2)》
专题九 金融数字化对我国中小银行的影响
近年来,科技与金融不断融合,金融数字化进程快速发展。中小银行借力金融科技,构建数字化管理系统,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经营效率大幅提高。但同时,由于中小银行在技术、资金等方面比较优势不足,面对激烈的同业竞争,经营管理模式面临挑战。为构建更加优化的银行体系结构,应在坚持银行差异化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小银行数字化发展的支持与监管。
一、中小银行金融数字化的探索与实践
(一)重点布局互联网贷款业务,信贷可获得性提高
中小银行依托金融科技实现线上展业,简化融资手续,提升融资效率,触达更多长尾客户,互联网贷款业务发展快于其他数字化金融业务。如某农商行推出一次授信、线上放款、三年随借随还模式,客户现场一次签订合同,三年内可通过手机银行等自助模式完成放款还款。某直销银行聚焦传统银行服务较为薄弱的长尾客群,截至2020年末,服务用户突破5100万人,在线累计投放贷款3000亿元,累计为7万多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贷款近6亿元,笔均普惠信贷金额不到1万元。
(二)构建数字化管理系统,风控能力进一步升级
部分中小银行运用大数据技术,结合业务优势,建立特色数据系统,提升业务管理效能。如某城商行基于大数据、知识图谱和人工智能技术搭建智能风控场景,已在反欺诈场景中应用,提升个人征信的广度和精度,降低风控成本。再如,某城商行建立了风险评级数据模型和策略,建立“技防+人防”风险识别和管控体系,通过大数据模型辅助决策,弥补传统信贷技术的不足。
(三)线下金融服务智能化发展,服务效率显著提升
随着金融数字化的推进,金融服务逐步向智能化和自助化发展。中小银行依托智能柜员机、无纸化平台、智能排队填单系统等,进一步精简优化业务办理流程,线下金融服务效率显著提升。如某农商行智能柜员机为相关交易平均耗时减少65%,智能排队填单系统将客户平均等待时间、平均交易时间分别减少3.3分钟、2.7分钟。再如,某城商行研发优化流程机器人,应用于信贷、客户管理等场景,每年节省人工2万余小时,业务操作准确率达到95%以上,有效提升业务处理效率30%以上。
二、金融数字化进程对中小银行的挑战
(一)同业竞争加剧,中小银行传统业务受到挤压
随着大型银行依托科技优势实现业务下沉,中小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挤压。大型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依靠规模优势和研发投入,较快建立了先进的信息系统和完备的科技支持。截至2021年末,24家主要金融机构已有11家发起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大型银行风险防控能力和用户画像水平不断提升,获客能力持续增强,业务下沉后,中小银行部分优质客户流向大型银行,同业竞争加剧。
(二)金融数字化需要高投入,中小银行比较优势不足
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金融科技需要基础设施系统和高素质人才支持。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处于劣势,发展金融科技的高成本持续投入及后期运营维护的压力较大,缺乏规模效应。部分银行金融科技方面资金投入不足,金融科技投入仅占营业收入的1%,部分村镇银行甚至无法实现简单的业务线上化功能。
(三)风险管理难度加大,传统风控管理面临转型
金融数字化模式下,风险管理从原有的信贷记录、收入证明、资产证明等线下评审转变为基于商业场景、行为特征的线上标准化大数据风控系统审核,风控模式由人工审核过渡到人工与模型共同审核,甚至完全由系统进行判断,对风险模型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与大型银行相比,中小银行缺乏技术优势与信息库优势,部分线上产品审核中存在系统漏洞,难以精准识别风险。
(四)中小银行对金融科技平台更为依赖,自主经营能力弱化
受限于技术薄弱和消费场景缺乏,中小银行线上自营获客能力不足,普遍通过与金融科技平台合作的方式开展线上业务。部分金融科技平台利用科技优势,控制营销通道和客户触达,借贷产品核心风控环节依赖平台完成,中小银行自主获客、风控能力弱化。
三、下一步工作考虑
(一)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构建良性互补的银行体系结构
引导大、中、小型银行发挥自身优势、错位竞争,制定与业务发展战略相匹配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国有大型银行作为国民经济的金融支柱,带头落实国家战略和宏观调控要求;股份制银行体制灵活、激励充足、历史包袱小,重点培育特色领域与专长业务;城市商业银行可将地方经济、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作为主要服务对象,深耕城区基层小微市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坚持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增强服务“三农”能力,持续支持乡村振兴。
(二)中小银行合理借助外部资源推进数字化转型
优化中小银行与科技公司的合作模式,明确双方的权责边界,强化中小银行在合作中的自主经营能力,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坚持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核心业务环节不外包。在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进程中,省联社需要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制定辖内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规划,推动技术成果共享、推广和应用,协助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培养和引进金融科技人才。
(三)运用科技手段提升对金融数字化的监管效能
加快监管科技的全方位应用,提升监管智能化、远程化、实时化水平,增强对中小银行的监测管理能力。对金融科技创新实施穿透式监管,实现风险监测管理“看得懂、穿得透、控得住、管得好”。出台针对金融科技公司的监管政策,筑牢金融与科技的风险“防火墙”。
来源:节选自人民银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