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的供应链金融:拥抱产业互联网,引领发展新趋势!
- 2023-07-21,万联网 ,毛莉
7月14-15日,为期两天的“万联第16期第3课实战型供应链金融高级研修班”在北京开课,本次课程围绕“供应链金融产品设计、平台构建、支付与融资”主题展开。万联金牌导师、资深产业互联网专家黄贵生老师以及资深供应链金融实操派专家张明裕老师坐镇,2天闭门授课,两位一线的实战派专家通过多年企服实战经验和场景案例解析,带领大家一起学习产业互联网平台构建、数字经济产业生态、供应链金融产品设计、产融结合与创新、数字价值变现、产业投行逻辑等内容,为学员们传经解惑。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两位实战专家在这两天的课程里以理论+实践的授课方式,为各位学员答疑解惑,拓展了行业的思维与视野。黄贵生老师围绕“产业平台化与数字化升级,国企民企合作共建产业链新生态”,为大家深入讲解了产业互联网平台主流玩法案例解析与面临的挑战、产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与全新生态打法以及产业互联网平台模式下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组织运营与国企民企合作。张明裕老师则围绕“数字经济时代下,适配场景的供金产品设计与数据资产变现”这一主题,从数据经济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与赛道新布局、数字经济产业生态解构等话题切入,带领大家如何玩转产品、玩转金融、玩转数据以及玩转产业投行。
大宗供应链转型方向:流通转向智造服务
课程伊始,黄贵生老师点明将以三部分内容为主进行授课:一是大宗供应链转型方向:流通向智造服务转型;二是国企转型案例:供应链+虚拟工厂;三是民企转型案例:供应链服务+云工厂。
首先,黄老师谈到四大因素驱使大宗供应链转型方向是从流通服务向智造服务转型。他认为,供给过剩-存量时代,科技驱动、流通成本的降低到生产成本的降低以及政府政策这四大驱动因素,改变了大宗供应链的未来。具体来看,大宗供应链市场规模巨大,但是进入到存量阶段:内卷与利润降低;存量意味着需要创新,找到新模式才能活下来;目前,整个社会经济的底层“河流”发生变化:网速以10X速增长,驱动2B业务的革命性变化;没有工业互联的数据产业互联的数据缺了一条腿,我们要拥抱数据;基于对未来的判断,要以未来五年来决策现在应该如何操作。对企业来讲最重要的是战略选择,企业所做的一切决策就是如何跟对趋势,顺应趋势。另外,从政策引导层面上来讲也应该拥抱产业互联网,紧跟国家大势。
科技与互联网技术让产业底层运营发生根本性变化。黄老师认为,流通毛利率越来越低,物的流通环节,物并不增值,而是满足跨地跨时匹配,摩擦成本越低越好;必然会回归到对“物”本身价值的降本增效降损耗,即回归实业!过去平台对实业是反向压榨,回归到赋能实业是必然路径。同时,黄老师提到大宗供应链服务模式以及变化是从流通服务到制造服务:制造企业比贸易商更稳定,更需要多元服务;大宗供应链服务商向产业链运营商方向转型是流通服务+制造服务;从飘离在产业链之外到深度融合到产业链之中,从产品流通向产品制造服务转型:参与商品制造流通全流程。
黄老师表示,大宗供应链产业有三个转型方向:第一,产业科技融合创新,比如原辅料的创新研发、设备的创新与研发、工艺、配方创新;第二,数字化科技,让设备会说话,收集、仓储、加工各类数据;第三,用产业科技加数字化科技去改造工厂生态群,即“云工厂”。下一阶段的产业平台一定要通过产业科技、数字科技和云工厂这三个模块深度融合,去参与到商品的制造环节,参与研发设计制造,即从产品流通向产品制造服务转型,从制造+流通这样的产业转型。这类产业平台实现了多方参与主体的跨界抱团取暖,跨界创新!
目前,我国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大产业集群170多个,小产业集群2000多个,基本上每个县都有个特色产业集群。然而各地区的产业集群,都出现了“群”而不聚、“大”而不强的问题,制造业企业在采购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等都面临严重的困境。比如,原料端价格波动加剧、地缘因素叠加疫情因素等,不确定性加大;生产端对上无议价能力、对下无涨价能力,工艺、设备、原料、辅料高度同质,行业协同少、同质化竞争厉害,工厂开机率严重不足,资金流紧张、订单少;另一方面,消费端又出现需求萎缩、消费增长乏力、成本挑剔等。
如何让制造业企业走出困境?黄老师认为,越是环境越不好,越需要勇于创新来改变现状!艰难的环境是形成产业系统性创新,打造产业发展新范式最好的土壤。这个阶段产业链企业需要创新生态,即“三网+科技+智造+集群”的跨界组合。现在中国经济的底座就是三网: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离开三个网我们基本上“寸步难行”。因此,政策层面也给了一些关键词:产业科技(解决卡脖子技术、国产替代、硬科技)、数字化科技(数据成为第五生产要素,数字化降本增效)、智能制造2025、产业集群(产业链政策)。
产业集群:产业互联网平台,供应链整合+云工厂模式
以流通服务为核心的产业互联网这个时代已经到顶了,流通的毛利已经极尽“压榨”,很多品类进入千分之几的生死线,很难再做到降本增效。现在我们面临的状况是要怎么去搭一个新生态,因此必须要从商品的流通服务向商品的产品研发、设计、制造转型,从低水平的流通服务向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的制造成本减低方向转型。黄老师称,制造业服务模式转型可以通过“虚拟工厂”“云工厂”“全程供应链管理”等方式来实现。目前,我国一些头部企业已在积极地探索采用“虚拟工厂/云工厂”“全程供应链管理”等产业互联网新型的企业经营业务模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如果定义一个业务模式为虚拟工厂,关键在于哪一点?即虚拟工厂区别于供应链之处是什么?黄老师认为,本质上都是供应链业务,只是关注的重点不同,过去关注的流通,现在关注的是流通+制造关键在于和工厂的合作关系。以厦门象屿、国联股份和厦门建发举例,黄老师详细解读了“供应链+虚拟工厂”“供应链+云工厂”模式。
具体来看,在“虚拟工厂”模式下,厦门象屿通过全链条服务将众多小型钢厂虚拟化为一个协同工作的大型工厂,利用物联网设备、云计算等互联网信息技术将各个小型工厂的厂房、仓库、工人等资源链接整合在一起,并负责从原材料采购、派驻管理团队进入工厂现场监管到产成品分销的全部流程,这就是全程供应链服务模式的具体体现。此外,作为国内领先的B2B电子商务平台、产业互联网企业,国联股份基于在交易业务中与下游企业建立的信任关系,推出“云工厂”模式,通过先投入、后收费的模式降低企业接受数字化的难度,以服务倒逼的方式提升传统企业数字化水平。另外,厦门建发的一站式浆纸产业互联网平台是融合浆纸上游大宗商品和纸张下游工业品及快消品行业特性的第三方供应链服务平台(自营贸易、第三方交易服务、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收入),通过对建发股份的“纸源网”和“浆易通”平台进行升级改造,与建发股份在浆纸产业、供应链平台等方面的优势相结合,共同打造浆纸产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联合解决方案。同时,基于腾讯企点领航平台面向垂直行业构建产业生态圈的能力,以服务为核心,双方共同构建浆纸行业数字化生态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打造产业智慧供应链平台,协助产业上下游企业降本增效,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发展,推进产业供应链智慧升级,实现行业生态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推动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
大宗供应链主要模式包括传统贸易、供应链服务、产业链运营。黄老师表示,大宗供应链的三大战略定位:大宗商品交易的服务者、基础设施的提供者、信用体系的构建者,这三大战略定位适合大部分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成为大宗商品交易的服务者、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和信用体系的构建者,构筑最具活力的大宗商品共享服务生态圈。
回归到最本质的思考:如何降本增效,改生态?黄老师提出,对产业集群进行升级,打造产业链高端服务模式,成为全国的云结算中心。
在数字经济加快渗透各行各业、推动产业发展变革的趋势下,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迎来关键驱动力。按照这个思路,黄老师称推动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是通过产业科技、数字化科技与传统产业融合,面向区域产业集群,政府支持下联合生态合作伙伴(科技公司、行业龙头、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物流公司等),共同打造区域产业集群服务平台,助力中小企业实现数智化转型升级,构建高质量产业集群服务生态(低成本生产要素人工、水电、税收等,有竞争力的高性价比产品、税收虹吸效应)。
产业平台探索与设计方法
明确自己的产业价值,知道投入后可以挣到什么钱是最关键的。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讲,最可怕是什么?最怕的是开机率。黄老师以某月产2000吨制管厂,模式改造后月产3000吨举例:提升开机率,通过对产业链结构与分工的优化调整,利用规模化、高度信息化帮助不锈钢制管厂降本增效;该平台通过“算账”找到切入点,通过“分润”做大规模!从“点”利润到“链”利润;同时,平台成为制管厂联合体智能大脑、数据中心,服务的基础设施。
产业平台是能够建立行业大模型的最好的数据场景产业产品。搭产业平台,需要一步一步往下走,要有策略。接着,黄老师还细致分析了搭产业平台要避免的几个大坑:1.盲目应用B2C的成功经验;2.多种业务模式罗列并进,没有找到业务逻辑;3.产业互联网平台面向全国、做全品类;4.产业互联网平台与自营的身份徘徊;5.系统先行,业务后搞;6.赋能要平台无所“不能”;7.产业互联网平台创造新市场、新业务;8.创始人的徘徊犹豫,新旧、跨界冲突;9.伪需求迷住双眼;10.没有重塑平台文化,老文化走新路;11.重连接大于重赋能。通过黄老师的分析,可以避免大家少走弯路。
最后,黄老师提出四步法搞定产业互联网平台设计:(1)第一步“观局”: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未来终极格局预判,企业家要成为产业家,洞见产业发展的未来和趋势;(2)第二步“入微”:“西医式”解剖产业链,找到具体的业务机会;深入产业底层,算清楚账;(3)第三步“破局”:找到动力型业务,驱动规模效应;同时,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突破点,还需要把握破局的“三原则”;(4)第四步“重构”:规模经济转化为范围经济,改变原有生态,产生新的价值。其中,黄老师着重讲解了供应链金融破局的要点,指出资金是客户共需度最高、最大的痛点,同时供应链金融业务是驱动平台规模增长以及达成网络协同效应最有动力的引擎,还需要科技、系统等平台科技手段支持,以便于推进产业链数字化、在线化,构建产业信用环境。
数字化时代的供应链金融
7月15日,北京处于高温炙烤模式,但也抵挡不了学习的热情,资深供应链金融实操派专家张明裕老师以“数字经济时代下,适配场景的供金产品设计与数据资产变现”为主题开启了当天的课程。在金融的创新里面,原来一直用确权的方式才能做供应链金融。那么,今天的供应链金融创新点在哪?站在产业发展的角度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供应链金融?张老师认为,数字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我们需要金融科技创新服务供应链金融,以科技手段提升普惠金融的“能做会做”的服务能力。
产业趋势-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国家的趋势是发展数字经济,数字经济的优势也日益凸显。今年是数字经济元年,除了国家提出来的数字中国战略之外,还对组织的变革,组建了国家数据局。数据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在此背景下大家关注的其中一个点就是数据如何变现,产生价值。张老师认为,产业活动是产生数据的源头,这是数字供应链金融的基础,同时强调产业趋势是供应链逆向互联网化产生的风口,典型产业互联网平台存在发展瓶颈。接下来张老师细致分析了产融融合方面,全流程的底层数据资产是如何进行穿透,并且对“三跨”(跨地域、跨机构、跨系统)之间的信任与协作做了仔细的梳理。在数字赋能产融方面,张老师提到了“递弱代偿”的概念,并结合数字经济模式下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快消品行业普惠如何赋能的具体实践案例进行了生动形象的阐释。
谈及架构供应链金融产品,张老师通过产业链特征分析表示,供应链金融产品设计思路是剥洋葱法:中心本体是货物管控,内部数据风控,外部信用输出。随后,张老师重点讲解了一张A4纸搞定供金产品设计,从金融机构、授信期限、贷款周期、还款方式、贷款利率、风险列表、风控方式、贷后要点方面,结合案例清晰讲解了如何设计的具体步骤。在风控方面,张老师讲解了以货物为风险控制手段,提及保兑仓/贷押业务九字真经。
金融产品创新逻辑
供应链金融产品架构的三部曲:资金、物流、商流。张老师认为,架构金融产品第一步是分析绘制产业图谱,然后如何找到任督二脉。未来的供应链公司,有很大的一个作用就是帮助弥补那些有钱的金主对产业链不熟悉。要想去解决供应链金融的问题,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先搞定产业链,接着就是配套各种各样产学研服务,甚至成立一些产业基金去做金融服务,孵化科技资本。
此外,张老师还谈到了金融产品的创新逻辑。现在很多企业开始去做产业互联网平台、供应链金融B2B的交易以及仓储物流等服务产业的金融创新,宏观上是在时间维度和产品组合的维度上去做。金融科技服务产业的正确思路是数字化、智能化、普惠化,拓宽服务广度,提升服务效率;针对不同产融应用场景,创新金融产品与模式,提升服务深度;打通供应链链条信息,精准滴灌,降低成本,优化风控。张老师表示,深入产业,结合不同产品,才能打造优质打造供应链金融体系,同时以“平台+供应链贸易+保理”模式分析了产业链产品如何融合。从微观上而言,金融产品的创新逻辑就很简单了,主要集中在支付和融资风险管控、数字账户体系等方面,例如创新账户与支付体系。从产业链里时间节点的产品组合到微观上你把支付结算的这些核心理解透彻,最终就会理解金融产品的创新逻辑就是这样。同时,张老师还分析了数字经济四大架构助力供应链金融落地,并结合一些相关案例讲解了如何从业务驱动到数据驱动,如何实现差异化竞争。
数据是资产,可以变现
在我国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某些行业里的某些公司掌握了的某种类型数据,这些数据对另一些公司的可能很重要,他们甚至愿意付费购买。数据资产是可以变现成利润的数据,要将数据变现为企业的资产,必须要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加工成对事物的分析,形成对事物的认知,甚至形成独有的知识,数据就有了更高的含金量,成为有价值的数据资产。结合案例说明,张老师阐述了数据的价值,获取信息原则是最小可用,如何解决信任,如何传递信任数据,需要什么技术完成。
最后,结合产业图谱总结,张老师称在数字经济的大的场景下,我们要找到自己的位置。当前,数据已经成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生产力和关键生产要素,数据交易作为数据开发利用的重要环节,其市场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中,具备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但与此同时,数据交易过程中也蕴含了诸多潜在的风险,在不同的场景里面需要去做穿透性的监管。对未来而言,大家各自在做各自的业务所沉淀的数据,一定会在这里面去发现它的价值,比如通过数据治理的方式去挖掘数据的价值并通过数据交易所变现。现在很多传统的企业都在做转型,怎么转?对此,张老师还谈到另外一个维度产业投行,它的逻辑就是面向全产业链,提供强有力的供应链金融支持。
随着课程进入尾声,为期两天的课程也圆满结束,黄老师与张老师两位实战专家,在这两天的时间里,为大家讲解分析了众多行业案例,让大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习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期待下一次研修班我们再次相约~
来源:万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