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国企供应链公司回归“产业集群”的完整思路

2024-03-06万联网 ,黄贵生

作者简介

黄贵生 万联网首席产业互联网顾问

*20年国内产业互联网及供应链金融资深专家、任多家国企战略顾问、多家产业互联网平台战略顾问、执行总裁

*聚焦大宗商品贸易、供应链集成服务、产业链供应链平台一线实战,原东煤交易总裁,曾主导构建国内大宗煤炭产业互联网平台——东煤交易

*在煤炭、能源化工品、不锈钢、废旧物资回收、农产品等细分品类均有项目实操经验,打造过若干案例:贸易龙头转型产业互联网平台、核心企业产业链延伸制造集群、产业集群虚拟云工厂模式等。

编者按:

继上一篇文章:(点击可阅读原文),下面将分享: 黄贵生老师基于十多年产业互联网平台实战的经验,以及对近年来一众平台生死起伏的观察所探索并实践的新思路。

世界产业发展实践证明,产业集群是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形态,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围绕产业集群打造供应链集成服务平台,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策略。产业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都是现代供应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融合对于产业集群应用数据要素×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两网融合赋能产业集群的模式我们且称之为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

三个“难兄难弟

有专家把工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混为一谈,说英语翻译过来基本一个意思没有区分。在实操中,还是有很大不同,主导这两类事情的是完全不同的两拨人,一拨是制造业出身的人,一拨是流通业出身的人。这两拨人分别探索了多年,均已遇到瓶颈。

(一)首先看看工业互联网,从政策性买单到市场买单

国内大概有300多家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到这个很多中小制造业的老板基本上是无感的,没听过的很多,听说过的企业老板觉得和他们关系不大,因为项目投入很大、成本很高、回报则未知。很多人给工业互联网公司贴了一个卖软件的标签;也有些人认为现在的工业互联网,只是局域网,是大企业自己的游戏和中小企业关系不大,和中小企业认为的工业互联网完全是两个东西。中小制造企业认为你应该带我上云、带我上线、带我降本增效、带我多挣钱,但是你却只想卖我软件。

虽然这些观点有点偏颇,的确也代表了一部分现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在这些年的确推动了智能制造、推动了数据源的挖掘、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做出了很多基础性贡献。但是现在也进入到了从政策性买单到市场买单的阶段。

(二)再看看产业互联网平台,沿产业链上下拓展边界

生生死死、起起伏伏,有几百上千家了。对于产业互联网平台,产业集群内制造企业老板大部分是听过的,其给出的标签大概是:卖原料的、做渠道替工厂卖货的、提供资金的。被吐槽最多的是渠道,抽点、广告费越来越高,基本上都是亏钱做,某8,某品等都有这个问题,大家被渠道压榨得厉害,开个店基本上不挣钱,流量费太高。抖某还有点红利;卖原料的平台自己活的很苦,革命来革命去把商品流通毛利搞的越来越低,基本上在生死线挣扎。工厂疯狂比价、理性决策,基本上没有利润空间,平台不做点自营贸易基本上活不下去了,靠系统赋能又没有客户买单。卖钱的,现在资金被银行直接以小微普惠做进去了,资金利息比平台拿的利息还低,卖钱这事也不行了。卖货平台+卖钱的勉强度日,也是非常艰难。虽然提供了交易+金融+物流等组合服务,但是活着也不容易。大宗商品类的毛利率低到百分之一以内,平台还能降啥本,如何走下去?大家纷纷开始延产业链上下延展,向制造业推进,争取找到更多的盈利点。

(三)产业集群也面临困境:内卷严重、低价血拼

产业集群的发展,过去大多以“小而全”的低水平“照抄”方式增长,同类型的企业在一个区域“重复建设”,看着规模不小但是竞争力很弱,是叠加关系而不是供应链耦合关系。工序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发展模式在当年产能短缺时代让大家都得到了很多好处,但是现在却成为现在大家内卷的原因。

数字化落地的前提:投入产出比

工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都在推动一件事情:数字化。

数字化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但是如何才能落地成功?必须能做到至少要收回“降本增效付出的成本”。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数字化和产业数字化是不同的。

以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实践为例:

根据中国制造业精益数字化报告,单独实施精益或者数字化对企业改进潜力只有15%,如果两者组合会产生40%的改进潜力。这个我也是深为认同的。

但是很多中小制造企业对数字化是排斥的,为什么?制造企业老板往往会质疑,如果花100万三年内让我降本100万,那图什么?三年之后还不知道企业是否存在了。谁花的起这个成本?花了也不一定能成功。为了降本增效付出的成本能不能收回?怎么才有回报?快速的回报?可视的回报?如果“降本增效”的成本不能带来5到10倍的回报,老板们何来积极性,所以一些人说数字化成功与否的根本因素在领导层,其实本质还是投入产出比不够!

数字化的红利需要有足够的数据体量和足够广的连接范围,想享受更多的好处就要投入更多的成本,达到“引爆点”的成本应该由谁来买单?单独一个企业的数字化真的重要吗?重要,但是对于中小制造企业来说,数字化能不能快速带来效益不取决于上不上系统、上不上高端设备——A上了,B也会上,永远重复建设、同质化竞争;而是取决于能不能在上系统、设备后,A和B可以差异化甚至协同发展。中小企业的数字化如果没有以产业链整体的广泛连接、重新分工与协同以及产业整体的升级为目标的话,其实意义不大。并且广泛连接是基础,我们100人为了交流方便会开发一个微信吗?完全没有必要。

那么产业链数字化这个投入应该谁去做?怎么做才能实现投入产出划算?

脱离产业链接、脱离业务谈数字化没有任何意义,必须融入到产业链业务中,在业务中去覆盖数字化成本,在业务中让数据要素发挥乘法效应,获得新的超额价值才能确保数字化的落地和成功!

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产业集群的实现路径

两网都选择产业集群,一是因为产业集群大部分都是制造业,制造业是立国之本,赋能回归实业是必然的选择;另外就是产业集群能承载足够的服务,客户数量多、密度够,很多环节的需求高度趋同,比如建一个中央仓储中心能有足够的业务。

工业互联网缺少产业互联网没有了方向感,产业互联网缺少工业互联网少了“内丹”。如何融合?工业互联网在内层,主要模式是云工厂;产业互联网在外层,对接供、销、运、金,做好供应链协同!

数字化能让产业集群“活”起来,给集群内的工厂的人、机、料、法、环铺上“神经元”,让这些要素“会说话”、能反馈;基于数字化,能够去除冗余,强健“肌体”;基于数字化变得敏捷,快速相应市场。

(一)如何让要素“会说话”?

把神经元部署到微观要素层面,实现工厂内以及集群中跨工厂的链接,即人、机、料、法、环的链接,就可以充分发挥数字化的价值。

举例来说,工厂现场经常出现设备空置的情况,在等人、等料。可用AIOT让设备“会说话”,让设备、物料、班组精准匹配。比如监测OEE指标(设备综合效率),会发现100分的设备很多时候只发挥出来50分的水平,通过不同班组的数据对比分析就可以找出来最优班组和最差班组的差异在哪里,从而找出改进方案,这是基于数据分析的判断而不是基于感性的判断,也不是基于老师傅的能力。

基本要素单元的数字化,在生产实体产品的过程中也会生产出来一套数据产品,比如上面提到的OEE改善方案,这个方案可以复用到其他车间、其他工厂训练工人,调整机器。这个数据产品可以复用、价值不断放大。一个产品两套产出,而且数据产品的产出会不断循环提升,再回馈内嵌到实体作业中,实现虚实循环提升。

(二)如何让“大家都过得好”?

我们从微观要素层面看完之后再从宏观层面看,被连接起来的产业集群整体如何优化?这里边有一个核心商业模型叫“云工厂”。

云工厂指将集群内众多小型工厂虚拟化集成为一个协同工作的大型工厂。一方面将各个小型工厂的厂房、仓库、工人等闲置浪费资源整合在一起进行调配;另外一方面针对工序进行重新整合分工,打造单项“冠军”,能中央化的中央化,能共享的共享,能集配的集配。消灭浪费和重新最优化组合会带来新的降本增效空间。

借用国家数据据局长刘烈宏在第25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做主题演讲时提到的一个案例:

“一是通过数据应用推动提升经济运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过从数据中挖掘有用信息,作用于其他要素,能够找到企业、行业、产业在要素资源约束下的“最优解”,解决过去解决不了的难题。以纺织行业为例,下游中小企业存在获客难度大、采购成本高、融资渠道窄等困难,数据要素在生产全环节的融入为解决这些困难提供了新路径。借助上下游数据的贯通,中小企业能够获得有效和真实的商情信息、稳定和规模的订单,从而解决产品销售的问题。通过不同中小企业原材料需求数据的汇聚,能够以集中采购等方式降低采购成本。通过打通产供销数据,实现定制化生产,可将成品出厂时间从原来的15天缩减到5天,保证一周之内交到消费者手上。基于订购订单、设备开工等数据,中小企业还可以获取订单融资、仓单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服务,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我们用这个图解析一下案例,以产品制造执行为轴心,供应链轴:供应商原料、工厂生产、客户订单要打通;产品轴:产品订单的协同研发、设计、制造过程管理、交付要打通;从区域生态角度,各个工厂之间围绕着产品生产制造的工序衔接要打通,缩短交货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围绕产业集群的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与供应链协同的融合,就需要工业互联+产业互联。基于联通的数据,将各类结构化(采购、生产、销售)数据进行可视化、可信化的处理,建立可信场景,连接银行,就可以实现引入银行资金为工厂赋能。

产业集群的革命性进阶:从数字化到科技革命

在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中,有12个应用方向,其中产业集群是工业制造、科技创新、商贸流通、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低碳应用等多元融合的载体,是数据要素×三年计划落地的重要场景。

对于产业集群,数字化只是基本盘,寻求对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基于数字化构建的行业大模型,为产业硬科技创新提供了最好的温床,比如原料辅料创新、设备创新、工艺创新等,硬科技创新才是推动产业集群升级的根本驱动力。产业科技和数字化科技双轮驱动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策略。

科研机构最大的问题是科学家不懂如何商业化落地。两网融合的产业集群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一方面给科研机构提供了一个快速回馈的落地商业场景;反过来,微创新也将给产业带来极大的价值,比如一个设备的一个小的更新就能提升不少效率。如果能做到变革型创新,更能给行业带来20%以上的降本增效价值。

有了数据作为验证基础,可以改变过去的科研成果收费模式,变成按照流量收费的模式,细水长流能获得更大的收益。

总而言之,工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融合的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其商业模式中有三大模块:云工厂+供应链协同+科技创新。其中功能模块和数字化应用产品根据不同的产业集群有不同的组合和分布。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产业集群的数字化“基建”谁来做?因为这个基建具有公益性、公共性和普惠性。谁做谁受益,数据是新的生产要素,财政部明确数据资产可以入表。如果国有供应链公司或者城投去建设,把数据资产把握在手里,相当于二十年前拥有“土地”资产,而产业集群的数据资产就是黄金地段。

3月14-15日,黄贵生老师将与5位业内实战老师一起,在深圳开展“国企供应链业务合规与增量转型专题培训”。届时,黄老师将详细讲述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平台的具体落地方法,敬请关注。

以下是课程的核心话题,也欢迎大家提前报名锁定席位:

(联系李老师报名,19168536275

1.如何记账、签合同、商务洽谈、运营,才经得起审计的问询?如果是业务直接改为代理业务,那差额计收入是否就没有融资性贸易、虚增收入这个问题?

2.如何实质控货,怎么做才算“到位”?

3.如果货物端到端直接配送,那中间贸易商不参与运输是否符合审计及政策要求?贸易商会否被认定为无实质性贸易?或者认为贸易标的由对方实际控制?

4.要深入产业、做强主业,但怎么选品?

5.业务设计结构为一端对工厂另一端有可能是经销商或者贸易商,这种结构有没有问题?业务中是否必须是有一头在内呢?

6.现阶段供应链公司好像都主要在做贸易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

7.如何立足本地实际、本地特色产业厘清发展主线?

8.上游有预付账期或者下游有应收账期,会否被认为是融资性贸易?如何避免掉进别人设计的融资性贸易、循环贸易骗局?

9.如何建立内控体系?

10.团队人员严重不足,如何高质量实现那么多目标?

11.如何与民企合作,快速解决问题?

12.委托加工模式下,委托方向加工方售出原材料,购回成品再形成销售,如何确认收入?

13.别家供应链公司是怎么把业务做合规的?


来源:万联网 作者:黄贵生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在线留言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