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万家中小企业的危局与困局:产业链主的吃干抹净和行业巨头没有下限

2024-07-24万联网 ,彭国华

上周,秦朔老师写了一篇《帮一帮400万家中国“沉默工厂”》 ,这篇文章在笔者的朋友圈刷屏。

文章这样描述的:很多政府,眼里都是大品牌,忙着给它们定制各种招商引资的优惠补贴,金融机构也紧跟其后,嘘寒问暖,甚至倒贴(即某些大企业的存款利息高于银行给其的贷款利息)也不在乎,反正可以向中小企业“转嫁”……中国小工厂是“沉默的大多数”,面对订单客户的谈判权力较弱,在价格、账期、付款方式等方面备受压制;但最底层的,往往是最脆弱的,最容易被忽略的,也是最需要阳光雨露的。

这些表述,笔者深有同感;6月28日笔者也写了一篇《新能源大王比亚迪是价格屠夫,还是产业链屠夫》,文章重点描述了非标自动化产业链处在一个巨头抽血的血汗供应链状态。文章也有1400转发量和1.6万阅读(由于众所周知原因,文章发表几天之后就不能阅读了),上百个读者跟我交流的反馈,大概也是这样表达的:帮帮我们这些非标自动化中小企业。这是一个给文章赞赏200元的读者留言,代表了他们的心声:

如何帮他们?了解和分析中小企业问题,不能孤立地从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去剖析,中小企业大部分是为大型企业配套的,因此,中小企业的问题,本质上是供应链的问题。

本文将帮助中小企业识别的供应链的牢局、乱局、危局、困局,了解“血汗供应链”,然后展示民意利,最终实现破局。

*本文经过“装备集成化”公众号授权转载,原标题:从油罐车事件看供应链:血汗工厂没有消失,只是换了一个马甲

牢局:产业末端偷工省料

中国的供应链,现在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可以先从最近的新闻热点--油罐车拉食用油来说起。

中国很多产业,基本上都完成了供应链化,即便是比较简单的灌装车运输业务,也是实现了供应链化;供应链化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配套成熟,响应速度快。

就如罐装车业务这么简单的业务,也包含了四个环节

1、产业链巨头:把高利润的业务留给自己,把各种苦活、累活、脏活,外包了(中储粮)

2、分包公司: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只是一个中介组织:接到了上市公司和大型国企外包的活,他们通常只做一些资源调度的工作,不会自己干活,经过层层转包,发包给不同包工头这里,在本案,分包公司就是罐车公司。

3、包工头:一般在是这个行业干了一段时间的一线从业人员,他有了一定的人脉资源、信息资源和组织能力,包工头是产业链的末端,包工头带团队,有的也会直接干活,在本案包工头就是车队长。

4、农民工:是直接从事具体业务的一线作业者,他们是灵活用工人员,没有人帮他们交社保;没有基本工资,按单收费、计件收费、按小时收费等;本案的农民工就是货车司机。

这样做,有一定合理性:如果粮油公司都自己养油罐车,成本会高很多--中国老百姓在淘宝、拼多多以及某车企的长期塑造下,不愿意为优质高价买单;

同样,油罐车公司,也不愿意养正式工,养正式工要交社保,只能走按照提成模式的;如果不是正式雇佣关系,油罐车司机与油罐车公司只是灵活用工模式,公司的约束力会小很多。

食品产业,每一个环节都跟食品安全有关,中储粮等粮油公司把运输环节任务甩出来的时候,同时也把对终端用户(老百姓)的食品健康的监护责任也甩出来了。

产业链末端的农民工(罐车司机),他们原本与第一层中储粮是分工与协作的关系;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

但是,产业链被甩出来的时候,原来的协作分工的关系,也慢慢地变成了剥削与压榨的关系;关系转化之后,产业链末端的货车司机对于产业链顶端的承担的食品健康管理的责任,也就自然漠视了。

经过长期的运转,价格竞争,到农民工和包工头这里已经没有利润空间,但是买方企业不断压价,举例来说,以往2000元一次的运输费用,买方企业可能会压到1500-1800元。还有最让运输企业头疼的是回款期,原本一个月可以收回的账,现在需要半年到一年。

包工头或者农民工要保证自己的基本生存,只能靠偷工省料来生存了。当产业链末端,开始偷工省料的时候,就是全社会为此买单的时候---这个就是油罐车拉食用油现象的本质

产业链底层的生存权没有保障,那么全国人民的安全是得不到保障的----问题的根源不解决,搞多少检测,枪毙多少人都没有用。

在非标自动化行业,也是一样。经过一轮一轮低价竞争和客户以及严重垫资和拖欠,最后到外协这边基本上没有利润了,一部分外协,开始铤而走险,走上偷工省料之路;

偷工:拖欠员工工资 ,实在熬不住,他们就跑路

省料:有些包工队已经不给员工买保险了;

偷工省料的后果就是社会治安事故和危及社会稳定……等恶性社会治安事件出现的时候,大家才会震惊一下:原来不止建筑业有农民工拖欠,高端汽车制造和新能源制造业,也有大批农民工工资拖欠,看来血汗工厂,并没有远离我们而去。

最底层个体户(货车司机),还是外协灵活用工,现在从事的工作,都应一定法律风险:货车司机,弄不好可能因为偷工省料,进监狱;要么因为别人拖欠工钱,发生打砸,导致进医院或者进派出所。

产业链共识第一准则:行业内卷和价格竞争;决不能损害产业链末端的生存----否则,就是对社会安全的犯罪

对于供应链的底层来说,如果社会不遵守这准则,所谓的饭碗,可能就是一个牢局。

乱局:上市公司失败耍赖

笔者有很多做非标自动化外协的朋友,他们见到我,基本上都会问个问题:非标自动化外协还能不能干?笔者的回答:现在非标自动化行业处于一个乱局之中。

在血汗供应链这个大环境下,很多原本守法与合规的很多集成商和分包企业,也开始慢慢变坏,通过钻法律空子,赖账和逃债,最终导致很多社会悲剧诞生。

整个非标自动化行业,弥漫着一种“赖”的气味:上市公司和大企业,越来越不讲信用;整个社会越来越没有安全感。最终,很多中小企业,倒下去了。老板的尽头是老赖,这个在非标自动化行业不是一个段子,是一个大概率的事件。

为了更好地解释血汗供应链,非标产业家选择了一个真实的案例《诺力--迅益科逃债事件》来进行报道,这个案件,几十家受害者正在起诉,在苏州业内广为人知,有不少是笔者的熟悉的企业,所以笔者做了非常严肃和负责任的调查。

非标产业家采访了其中一位受害者

产业链第一层: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产业链第二层:无锡中鼎集成有限公司

产业链第三层:苏州迅益科系统科技有限公司

迅益科大部分业务来自无锡中鼎,无锡中鼎则是宁德时代和蜂巢能源最大物流装备供应商。这位朋友给苏州迅益科派人提供按小时计算的劳务性技术服务,主要工作也跟遂宁蜂巢能源的项目有关。

2023年 春节苏州迅益科有几千万的回款出现问题,供应商的付款开始拖欠了,越来越严重。

这位朋友告诉笔者2023年1月份他去拜访迅益科创始人汪总,创始人说:“我们是上市公司诺力股份子公司,我们欠的钱是比较安全的“,他信了。

2023年7月,这位朋友准备起诉,诺力股份副总贾总跟他签了分期付款协议,贾总说:“上市高管答应你的话,你还不信?”--他也信了。

朋友说,万万没有想到:诺力股份于2023年12月28日把苏州迅益科的股份(诺力股份通过长兴迅科公司持有苏州迅益科79%的股份)以1元钱(财报有披露)卖给了诺力股份的董秘个人。

迅益科当时被转化成一个个人独资企业;他去找律师,律师答复说:起诉和财产保全已经没有用了。据了解,正在起诉的供应商超过50家,金额超过3000万。

一个营业额70亿,盈利4.6亿的上市公司,居然为了区区1583万的亏损(诺力股份财报),把苏州迅益科的几十家供应商推入火坑,导致很多供应商生活进入绝境……

20年前,媒体经常出现“血汗工厂”这个词差不多都消失了,但是“血汗工厂“的没有,而是换了一个马甲;

比如,诺力-迅益科老板知道拖欠员工工资是非法的,但是他们把安装、调试等活外包给外协,拖欠外协的工资,这个包装成了商业纠纷,就理直气壮了,受害者从一般劳动者换成了小微企业、中小企业老板;然后再通过一系列股权合法人变更,金蝉脱壳。

上市公司把一个原本属于上市公司自己的商业失败转化成供应链纠纷,这个是对法治的破坏。

对于商务风险识别能力不强的外协来说,如果上市公司不遵守这个准则,整个市场就是一个乱局,风险很大。

危局:产业链主吃干抹净

非标自动化产业,原本高毛利、高收入的高端制造业,曾经是技术工程师的创业天堂,8年前,一个懂点技术的工程师,找上几个同事,出来创业,3-5年,就可以成为一个3000-5000万的中小企业老板,挂靠1-2个大公司做个分包商,年入百万轻轻松松,现在在行业内卷和巨头挤压下,这批中小企业老板,生存状况也开始变得危危可及。

1、巨头吃干抹净

2022年--2023年,比亚迪每个季度的资本开支达到了300亿RMB,这个金额相当惊人,相当于果链一年的资本开支,如果这个资本开支是苹果带来的,那么这个一定会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狂欢,一大批新的果链概念的装备企业会陆续上市。

但是,这个资本开支是比亚迪发生的,不仅没有带来行业的盛宴,反而成了巨头用来从供应链抽血的筹码,促使非标自动化行业开始走下波路。

2、集成商没有利润

比亚迪资本开支迅猛发展期,却是中国汽车装备股价断崖式坠落的开始,比如中国汽车装备第一股巨一科技,自2022年7月开始,两年间股价从81元掉到了19元。

而这段时间,2022年5月比亚迪汽车第200万台下线,2024年7月 比亚迪汽车第800万台下线,产业链链主和产业链的企业,完全是逆向发展。

笔者调研过非标自动化公司的一些财报,有些公司在财报中把毛利率下降或亏损,直接跟比亚迪挂钩联系起来了;典型的就是非标行业的汽车装备No.1的巨一科技,2023年营业额36.9亿,亏损2亿。

巨一科技上市以来,毛利率持续走低,2021年至2023年间毛利率分别为22.75%、17.66%、11.8%。上交所对该公司毛利率下降的情况进行了重点问询。

巨一科技解释中有这样的答复:智能装备业务板块,其2023年度毛利率水平同比下降幅度较大的客户为比亚迪。毛利率水平较低主要系该公司基于战略导向,为进入该客户市场及后续合作,选择低价进入所致。

3、分包商,没有现金流

到了分包商这一层,不仅没有利润,还没有现金流,迪链像一个巨大抽血机器,源源不断地从供应商身上抽血,让原本就贫血的非标自动化行业,雪上加霜。

分包商大部分跟集成商背靠背的,账期和收款风险加大了,他们的日子更加艰难了,他们成了刀片上的蜗牛--没有办法前进,没有办法后退,躺平没有办法支撑太久。

集成商会把自己收到的某链再转嫁给他们,然而到了分包商这个层面,基本上没有办法再往下转了,只能自己吃进这块损失;曾经调研一家设备分包商,他自己的大部分订单来自某上市集成商,他说自己最头痛的是上市公司客户给他安排某车企的设备订单,不仅没有利润,现金流还特别糟糕。

在这种残酷的血汗供应链的挤压之下,我已经看到了一个现象:中小自动化分包商在逐渐消亡;我每隔几个月去拜访同一个分包商,会发现这些公司人员越来越少;甚至有的自己欠下外包公司的钱,跑路了。

4、外协没有及时拿到工资

做外协,基本都有这个感觉:2021年,一般回款是一个月;2022年,回款变成了2-3个月;2023年,回款变成了3-5个月。

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中小自动化公司老板,中小自动化技术服务公司老板,前几年赚钱,多的几千万,少的几百万,理论上他们是宁德时代、比亚迪的3、4级供应商,因为他们的工人都直接到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工厂干活,但是他们的钱,全被套进去了,出不来。

产业链主,对产业链吃干抹净--这个是对产业链的屠杀;

对于很多中小自动化公司来说,如果某个细分行业是产业链链主要是吃干抹净的屠夫,那就远离,这个是危局。

困局:行业巨头没有下限

文章写到这里,就需要对血汗供应链做一个总结:血汗供应链的标准是什么?

血汗工厂,有比较通用的认知:是指那些提供恶劣工作条件、极低工资和长时间工作的工厂或车间。 这些工厂通常违反基本的劳动法规,强迫工人长时间工作,而支付的工资远远低于法定标准或正常市场水平

对于血汗供应链,我们也可以参考这几个标准描述

(1)恶劣的工作条件

对于供应链,我们可以理解为恶劣的降价手段;

(2)极低的工资

对于供应链,可以理解为远低于可持续发展的毛利水平;

(3)长时间的工作

对于供应链,可以理解为付款账期非常长,付款条件比同行烂;

第一个:恶劣的降价手段

汽车行业,可以分为三个档次

(1)好一点公司:比如外资企业,一般约定年降3%;

(2)一般的公司:每年签一次合同,合同续签时再找几家比价;

(3)较差的公司:如果每年搞几次砍价,甚至用竞价竞拍模式;

上篇文章读者留言:某车企现在采取的策略就是同一个产品找五家供应商在网上同时竞标各自出价,大家都能看到所有的报价,只要在五分钟之内还有人出价比你低就无限期延长竞标时间,价格最低的那家拿60%的订单量,第二名拿30%第三名拿10%,然后每隔几个月同样的操作再来一次,到最后出价都是一分两分的让了。

第二个、明显低于市场水平的毛利率

非标自动化行业,健康发展需要有30%的业务毛利,毛利率低于20%,基本上就不可能盈利了。

(1)好一点客户:可以给非标自动化行业预留30%的毛利,比如苹果和优质的外企都愿意预留30%毛利率给自动化公司。

(2)一般的客户:也可以给非标自动化行业预留20%的毛利率;

(3)较差的客户:供应商的生存好坏,跟我没有关系,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有读者朋友告诉笔者:某车企为什么可以把装备成本压得这么低,其实它还用了一个手段,就是指定零部件品牌,直接跟零部件品牌谈价格,然后让那些设备供应商只是变成一个代买的集成商,挣点劳务费而已,然后又给很长的账期和底垫,最终把大家都搞死。

第三个:付款账期非常长

据了解,这个行业:

(1)好一点公司:三个月付款

(2)一般的公司:三个月+6个月银行承兑

(3)较差的公司:三个月+6个月的商业承兑

上一篇文章一个读者告诉笔者:我们在汽车行业做装备十几年了,以前主要是外资客户,所以日子过得还可以,但是现在的主要客户是某车企,日子过得非常的艰难;现金流大部分是负的,主要是一个某链搞得我们太艰难,本来利润就薄,加上某链就没有了(某链的年化在4.9%);我们呼吁取消某链这个商票,中国已经有了一个恒大还不够吗?

在国外,一般是规模越大的企业,给的账期越好;可以争取的毛利越高;商务谈判越优异;

很多人原以为,中国巨头会比一般的企业做得更好,甚至带着供应链致富,综合这三个条件来看,某些车企按照他的条件和国际竞争力,他们应该是选择上限条件跟供应商合作;没有想到他们却选择了三条都选择了下限条件,伤害供了应商持续发展能力----妥妥地自己给自己“血汗供应链”标签。

产业链的巨头,如果以商务下限作为与供应链的合作标准,就是血汗供应链的公司

格局:一将功成万骨可枯

上篇文章写出来之后,也有不少朋友跟笔者说:我跟比文章中点名的某车企合作,虽然毛利很低,虽然是3+6 的账期,虽然是某链;但是最起码能拿到钱,比你文章中的“诺力-迅益科”强多了,所以,我对你的观点不认同。

笔者有点哭笑不得,说:你们拿中国制造No.1的企业,有可能成为中国丰田的某车企,去跟诺力-迅益科这种逃债赖账公司对比,对于这家巨头公司,是不是有点“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咱们不是应该拿他去跟世界前五强的企业对比吗?或者至少跟世界500强的外企对比吗?

从上篇文章发布,读者对于如何看待民族企业跟中小企业的关系;大家的观点非常对立两派意见:

(1)有的读者认为:大敌当前,中国现在仍然很弱势,支持牺牲中小企业的利益,让贫穷的中小企业继续为民族巨无霸企业输血,以便他们能够迅速壮大,跟国外的巨头去战斗。

(2)有的读者认为:中国足够已经强大,坚决反对民族企业对中小企业敲骨吸髓式的掠夺,认为他们应该向上提升自己的核心技术,靠技术去与国外同行PK,而不是靠价格战。相反,有条件的企业,应该向西方发达国家世界500强靠拢:企业高毛利、员工高工资、社会高福利,并且带领和提升中小企业的盈利和收入,实现共同富裕。

笔者认为,这两种民意的观点,如果不及时进行协调,逐渐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和对立,并且有可能逐渐发展成政治对立问题。

美国7.13枪击事件,特朗普遇刺,就是美国两党,任由民意割裂和沸腾,导致重大国际事件的发生,这一点我们应该吸取教训。

这个,需要民众思考、政府思考,更需要民族企业领导人自己思考:一将功成,必须万古枯吗?

本文发稿之时,2024年7月15日--7月18日,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主要议程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笔者认为:一将功成万骨枯,绝对与中国式现代化,格格不入,希望有关行业巨头领导人深刻思考一下。

4、头部企业,必须担当起为产业链发展作贡献的责任

随着苹果的外迁,外资的撤退,中国民族产业的崛起,非标自动化行业的好日子结束了,曾经扼杀欧美日韩新能源产业链的中国非标自动化产业链,现在进入了一个危急时刻:这个产业,有可能被中国自己的民族企业扼杀了。

头部企业,在取代外资企业之后,按道理来说,应该继承外资的职能,帮助国内产业链的发展。这个已经成为主流民意极为关注的焦点。前一段时间某微博大V的帖子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这个已经成了强大的民意。

有些巨头影响力已经远远国央企,也超过省部级政府部门,最近比亚迪领导出国访问,四个国家中有三个国家是总统接待;他们已经远远不能仅仅用一个市场经济的企业来要求自己了,这个要看企业家的格局。如果有的企业家是这样的格局:一将功成,万骨可枯;那么这个企业肯定做不大走不远。

破局:展示民意争取权利

总结本文的几个章节,笔者提出以下几个供应链共识,供大家参考(这个主要针对上市公司规模以上的企业)

(1)上市公司,决不允许类似诺力--迅益科这样的行为,把自己的商业失败转化成供应链纠纷--这个是对法治的破坏

(2)需求买方,决不允许商务降价像油罐车那样危及供应链底层的生存权--这个是对社会安全的犯罪;

(3)产业链主,不能对产业链吃干抹净--这个是对产业链的屠杀;

(4)行业巨头,不能按照供应链合作商务条件的下限合作(应该是上限条件,或者参照外资企业标准)--这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

回到刚刚开始的话题,如何帮帮400万中小企业?破血汗供应链这个局?

(1)首先是各个平台,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给予流量支持这一类文章和视频的转发。在强大的巨头面前,平台和媒体,必须向弱者倾斜,以维护公平公正。

(2)中小企业从业者,对于这一类文章应该给与更多的关注和转发,因为有些巨头影响力已经远远国央企,也超过省部级政府部门,唯一能够改变他们的是汹涌民意。请记住:中国很多社会进步,都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都是一篇篇10万+的公众号文章塑造的;

(3)消费抵制:苹果以前也被贴上血汗工厂标签,也是在欧美消费者的抵制下才不断改进的,后来Apple建立「供应商行为准则」,现行已经更新到了4.9版,对于那些被社会贴上“血汗供应链”标签的工厂,不购买他们的汽车;上一篇文章,有个读者是这样留言的。

对于血汗供应链,像欧美消费者学习,消费抵制是最好的力量,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4)政府支持:非标自动化是苏州的重要产业,现在这个行业面临行业巨头敲骨吸髓式的盘剥,大量中小自动化企业濒临破产倒闭,政府部门也要考虑如何伸出援手。

(5)技术支持:当然,除了呐喊,也可以从实际业务中考虑如何帮帮中小企业在上海,海智在线打造了非标零部件的数字化供应链平台;在苏州,瀚码技术也搭建了帮助中小自动化公司的“一刀云“平台......大家可以从这个角度考虑如何帮帮中小自动化公司。

来源:装备集成化

关注万联网公众号
在线留言
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
的供应链金融创投资讯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