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联网 , 许书川 , 2023-11-14 , 浏览:3272

11月6日,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召开扩大会议。会议表示,中央企业开展金融业务的目的是探索产融结合,实现以融促产,推进实业更好发展详情:国资委发声!央企开展金融业务的目的是探索产融结合,要严格规范开展金融衍生业务近年来中央企业金融业务在推动主业发展、振兴实体经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和问题。国资央企要坚守发展实体经济的责任担当,坚持问题导向,加大监管力度,坚持回归本源、聚焦主业,着力严控增量,切实优化存量,立足发展与企业产业特点相符合、主业需求相配套的金融业务,提高为主业提供服务的金融业务占比,提升服务主业实业的能力和水平。

我觉得会议精神给了非常好的指引,以融促产才是产融结合的本质。这也是我们供应链金融业内所有敬业人士一直倡导和追求的。

监管部门严厉禁止融资性贸易等乱象是非常正确的,国企回归主业,保理牌照严格审批、央企保理格局大变化,证监会严查上市公司虚增营收,不少央企退出大宗贸易市场,等等此类现象的发生也都是利大于弊的。

更关键的问题不是谁能做、谁不能做,是怎么做


但是自然而然的,业内出现了一些困惑,如果国企没办法发挥作用(确权难、担保难、积极性低),银行又爱莫能助,那么银行资金如何进入到实体经济中去强链、稳链、补链?完全靠资本运作、投资驱动产融结合总是不现实的,那靠谁解决呢

跟一些业内人士交流后,我们觉得这不是简单的“靠谁”的问题,银行、供应链公司(尤其国企)、能力方(如一些科技公司)等等还是主角,真正的问题是“怎么做”的问题。

下面我和部分业内人士交流的观点,分享给大家。观点均只代表个人意见,不代表任何官方,可批判性阅读,非常欢迎提出更好的观点,为行业发展助力,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不以“资金利差”为核心追求,行业标杆在积极转型升级

首先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融资性贸易的乱象呢?

“以供应链金融名义虚增收入、虚增利润”乱象出现的原因是,有的公司以“金融资源”为唯一或核心业绩抓手,以为供应链金融就是为了追求“资金利差”。当经营团队只奔着资金相关业绩(营收、利润)去的时候,他们每天愁的一定是“大量的资金趴在账上,怎么才能用出去呢,不用出去就是巨大的机会成本”。想把钱用出去,但是又遇到两个问题,一是客户从哪里来,当前经济下行,客户不要钱、要订单,没订单给他钱徒增风险,但是作为服务方,除了资金啥都没有;第二个问题是风控,经济下行期并没有从第一性原理(客户怎么把钱挣回来还款)出发去控中小企业的风险,有的是根本没这意识,有的则是只有资金服务,根本没有其他有效抓手。这个时候钱在手上,就是烫手山芋,用出去了,一旦出现风险,加上杠杆,风险巨大。所以当非金融机构除了资金啥都没有的时候,既没有强大的风控能力,又没有综合的服务能力的时候,回归主业是正确的且必须的。

当然,这种对“供应链金融”的误解带来的“虚增收入、虚增利润”乱象,近年来已经得到了缓解:一些原来粗放发展的供应链公司开始深耕产业、回归主业、增加价值、市场化能力增强,同时也以平台角色让银行直接服务中小企业(姑且称为助融模式)。

目前各个头部的供应链服务商正在结合自己原有的供应链体系以及现有的优势,积极进行创新,将供应链与产业链相结合。

从国内大宗供应链龙头的实践来看:

浙商中拓为例,其物流金融模式创新平台对产业客户的服务价值效果明显。浙商中拓搭建的数字化产融服务平台——拓易融通过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型技术的融合应用和提供货物质押监管、价格盯市、市场渠道等服务,担当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制造类企业间的风控中介,助力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普惠中小微企业。

厦门象屿基于“场景+科技+金融”三位一体理念,通过强大的产业链整合能力、供应链经营能力、物流资源布局及货权管控能力、智慧物流平台以及可视化数字仓库,搭建“屿链通”服务平台,同时已形成“屿采融、屿仓融、屿途融”等产品矩阵,涵盖钢材、有色金属、塑化、浆纸、橡胶、农产品等多个领域。“屿链通”服务模式与传统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区别,主要就是不依赖自身授信和资金,需要一定体量的仓库(自营或可控)、数智化技术以及行业先发优势等,为客户提供的是信用赋能服务,收取的是服务费。

建发股份搭建了集风险控制、线上交易、供应链金融等于一身“LIFT”供应链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4→n”的定制化的供应链运营服务,并深耕浆纸行业,推出“纸源网”和“浆易通”浆纸产业互联网平台,在钢铁行业推出钢铁供应链数字化协同平台“建发云钢”,在农产品行业推出“农 E 点”客户服务平台等。

厦门国贸围绕产业链深耕,通过“一体化工厂”服务模式将供应链的上下游公司连接起来进行协同,使得链条更强更稳定的同时,盈利点也更加丰富(如图)。


除了上述一些大型供应链公司的实践,还有更多的实践,如一些先进银行开发的数据贷产品,还有过程信用管控体系不断深入人心,一致行动人模式的发展等等。

转型升级后新模式发展并不顺利,土壤环境仍需加强,产融双方需相向而行

虽然乱象已经缓解,但是当前回归主业的平台协助银行开展业务的助融型业态发展也并不顺利,产融双方还不够“相向而行”。

某银行资深从业人士赵栩先生认为:

"为什么有的银行会被诟病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客户准入、融资额度、融资利率、融资期限、担保方式等各种要求,与市场需求无法完全匹配呢?是因为大家对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方案,没有达成一致。为什么有的银行会被诟病‘尽职免责’只是句口号,实际还是‘不敢做、不愿做’,那是因为尽职的标准不明晰。这里不仅包括对银行内部人员尽职责任的界定,还涉及对外部所有合作方、相关人员尽职责任的界定。所以要想让产融两端真正融合,解决上面的问题,需要产业端平台协助金融机构做好以下五件事情:

第一,要协助供应链上的企业做好数字化建设。以下游经销商融资场景为例,得协助做好下游分销管理系统(DMS)建设,使得商流、信息流数据清晰、实时、可视;得协助做好对物流的管控,实时监控状态,掌握物流数据,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在途、在库、在产的所有相关数据采集回来、集中起来,与业务数据、财务数据打通,做到实时互联、账实相符;得协助做好对资金流的管控,将下游各环节的账户、资金结算体系建立并管理起来。

第二,要协助‘链主企业’建立严谨、高效的供应商管理、分销商管理体系,包括准入政策、管理制度(如何评估、检查、奖罚等)。这点尤其容易被忽视。

第三,要协助金融机构设计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方案。其中包括每个风险点怎么控制;客户生产周期、销售周期多长,对应实际资金缺口是多少;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的比例多少合适;融资期限多长合理;利率多少合理等等。

第四,要协助金融机构管好货物。管理货物,对银行来说是很难的,一是平台必须有可靠的、高效的管控货物数量、质量、价格、货权的工具手段;二是在货物处置方面,术业有专攻,银行也很难有这个能力,平台要有好的处置渠道、好的处置价格、解决发票问题等等。

第五,要协助金融机构做好贷后管理。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协助银行做好回检等。”

“而银行也要与时俱进,”赵栩先生补充到:“弱化核心企业担保是大势所趋,服务中小微企业不能走老路,要努力找到可行的新方法,这其实对银行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投入时间、专家、技术、容忍度等资源,是个系统工程,是个长期工程。”

综上所述,平台方要切实地升级自己的能力,不仅要有稀缺数据、有可靠的数据分析能力,还要有帮银行解决能力不对称的能力,平台方和银行要共同努力去构建新的风控逻辑,例如基于“物的信用”、“数据信用”、“过程信用”的风控逻辑。

“道远且难,虽远必达”是大家的心声

虽然“物的信用”、“数据信用”、“过程信用”也并没有说的那么轻巧,但是,我们的供应链金融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进步。

“道远且难、虽远必达!”是业内所有敬业人士的心声!

某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负责人洪晓海先生所言:

“供应链金融服务数字化线上化是大势所趋,国家政策层面在积极引导及推进,相信随着时间推移,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政策上的创新与突破,比如:

(1)下游仓押销项发票保证方面

在税控发票系统上对质押货品的销项发票进行‘预’开具并进行标识及保证,以避免处置质押品的客户无法开具发票导致银行损失加大,进而影响银行的业务积极性。

(2)数据融(采购贷、发票贷、赊销贷)风控机制方面

正视给中小微企业融资必然存在的高风险,在杜绝贪腐的前提下,更多银行能运用更合理更科学的风控逻辑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数据融服务。

(3)合理获利方面

数据公司、金融服务平台或大企业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努力需得到合理的回馈,需要正向的良性循环机制作为支撑。我们相信银行代收的合理费用不但不会使得中小微企业负担更重,反而会使得中小微企业获得更广泛更便捷的融资支持,同时更多竞争参与者意味着中小微企业能得到更低的融资利率,有利于实体经济。

(4)融单与银承的融资利率差方面

相比银承,融单的更高管控要求及数据高科技底座(如:区块链、中登记录、合约发票线上验真)的存在,使业务贸易背景更真实,风险更可视可控、也更经得起审计。希望高质量高标准的融单产品能获得与银承相当的待遇。

我们坚信国家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决心,虽说现阶段平台面临的困难不少,但不远的未来发展土壤会更优质,期待那一天早些到来。”

来源:万联网,作者:许书川




本文为万联网(www.10000link.com)原创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文章欢迎各界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万联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相关新闻

返回
顶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